双方起始第一步内容几乎完全相同,都是在湍流中石砥柱上开始。
只不过,朝廷学宫方面的典仪,不需要参加雾气凝聚满碗清水。
然后,民间典仪第二步是经由五惑津,破除五朦。
朝廷学宫典仪第二步是穿过五门。
所谓五门者,迷情香之香门,靡靡乐之声门,霓裳舞之色门,珍馐宴之味门,以及金玉山之欲门。
双方相似度极高,让徐永生很难不怀疑有参考甚至传承改良的关系。
至于朝廷学宫典仪的第三步,同样要用到磁针,不过,如果是通过朝廷武学宫参加典仪,只需要直接将磁针悬挂在学宫里一处风幡下即可。
而最后一步,则是悬挂铜镜于学宫内中央文宫的正门背后。
总体来说,要比民间典仪更加简便省事。
但其中代价,自然不必多言。
正如同禁军中走武夫路线的武道高手,走火入魔概率远小于江湖中人,原因正是在于朝廷体系帮他们分担。
而朝廷学宫体系下的儒家晋升典仪,每每有修为境界更高的人帮助主持,当中想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既然有了师生君臣之实,那么,在整套体制框架没有大幅动荡倾颓之前,框架就自然会对个人有影响。
似林成煊修习中庸剑城那样的特例,毕竟是少数。
至于依托各家祖地文脉晋升的世家子弟后裔来说,后人对祖宗,晚辈对长辈,同样不那么容易硬起腰杆来,想必也是相同原因。
还是那句话,不至于到完全不能反,不能忤逆的地步。
但困难要自己克服,代价要自己承担。
而南朝覆灭后,虽然是其后裔子孙传承下来的晋升典仪,仍然有了另一个方向的变化。
不依赖朝廷文宫与祖地文脉之流,而是更借重自然天时和地利。
徐永生大致码了码自己从骆文武那里听来的四个典仪。
不入品到九品的开蒙典仪,天时乃是春雷乍响之际。
九品到八品的养气典仪,天时需要是春雨初晴的时候。
七品到六品的致知典仪,则需要在秋火燎原之后。
再加上五品到四品的这个正心典仪,需要是秋雾锁湖之时。
一年下来,错过了就只能等明年。
所需地理环境也比较复杂,局限在一地,很难全部满足。
不过,终究是个好的开始……徐永生心道。
他基本可以确定,学宫同僚曹朗手上有六品晋升五品的儒家诚意入品典仪。
对方当初就是暗地里晋升五品境界,没有通过学宫。
只是,此后曹朗继续留在学宫,相关典仪有没有提供给朝廷,尚是个未知数。
如果提供给朝廷了,接下来其他人还能否再用,就要挂个大大的问号。
徐永生当初是自己私下里从九品晋升八品。
事后因为林成煊、王阐的缘故,学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但那也可能是因为境界相对较低的缘故。
当初谛听带回来的那门九品到八品的晋升典仪,倒是对天时、地利环境没有严格要求。
可当中后患也较为明显,灵性天赋层次不足的人,会直接因此断绝八品通往七品的可能。
这条路,终究还是崎岖难行。
但徐永生没有动摇。
暂时将对未来的进一步筹谋先放下,改换地点,另找个隐蔽僻静地方的徐永生,转而开始熟悉自己晋升四品境界后的变化。
虽然当前体内第六层天阁、地阁、人阁都还空空如也,但徐永生此刻再周转自身浩然气,那团闪动光辉祥云出现后,一切便全然不同。
尚不需他动手,只是施展濯缨沧浪踏水而行,情况便和先前全然不同。
早先五品境界,也只是足下生水,在没水的地方施展濯缨沧浪仍然能效果最大化。
而现在到了四品境界,徐永生踏水而行,脚下流水仿佛主动支撑他一般,自行起起伏伏,托着他乘风破浪。
徐永生不强行加力压榨的情况下,此刻健步如飞,自身浩然气流失消耗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