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洗澡水放好,赵侯亲自抱著麻晓娇进入浴室,甚至跟宫人一块帮麻晓娇洗澡。
都这时候了,麻晓娇还在埋怨赵侯:“官家再给臣妾点时间,臣妾定然能研发出內燃机,官家可知,只要有了內燃机,我大宋的机械动力將更上一个台阶,不再局限於蒸汽机那庞大的体型和繁琐的设置。內燃机可装进汽车、火车,乃至飞机,让我大宋的交通工具焕然一新,速度与效率並存。不仅如此,它还能带动各种机械设备,助力农业生產,提升工业製造.—"
赵候就静静地听著,同时亲自帮麻晓娇搓洗她沾著油污的身体和铁屑的头髮。
等麻晓娇埋怨完,赵侯才说:“不差这些许时间,你吃饱、睡好,明日再继续,亦不晚矣。”
人都被赵候给带回来了,麻晓娇再揪著赵候不让他研发完內燃机的事不放,也没用了。
所以,埋怨了赵侯一会,麻晓娇就把这件事给放下了,而是又说:“官家忒性急也,臣妾叫官家过去,乃是想为官家展示电报,却因官家不给妾臣说话之机,使官家白跑一趟矣”
其实,发明出来了电,电报就相对比较容易突破了。
麻晓娇首先提出来了“电可以传导”的理论基础,又提出了“用电流的通断来编码文字”,然后带著手下的研发人员和匠人用电磁继电器原理设计出对应的发报机、收报机。
在这之后,有专门的人在麻晓娇的指导下,突破信息编码、信號传输控制等关键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是,电报线的防护层研发。
虽然麻晓娇知道,电线外面的塑料主要由高分子聚合物加工製成,常见原料来源於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通过化学加工提炼出基础化工原料,再经聚合反应生成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塑料树脂,最后经熔融、挤出等工艺包裹在电线外层,形成绝缘保护。
但这套工艺对这个工业还极其薄弱的时代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关键,麻晓娇也不太擅长化学。她上一世都是用现成的。
没办法,麻晓娇只能一边给大宋的科研人员提供研发方向让他们从石油中提炼塑料,一边寻找代替方式。
麻晓娇她们试过很多方法,像是竹管+蜂蜡密封,又像是皮革+沥青涂层。
最终,麻晓娇他们选择了天然树脂+麻布多层包裹,也就是,用松香、生漆等天然树脂加热后涂覆在铜线外,再裹上浸过桐油的麻布,反覆多层叠加。
一一树脂能隔绝潮气,桐油麻布可增强耐磨性,且这些材料在大宋都能轻易获取(松香来自松树,生漆、桐油是常见涂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最早的有线电报终於研发出来了。
虽说这个阶段的电报存在著诸多的缺点,像信號传递距离极有限,往往不过数十里便衰减得难以辨识,稍遇阴雨潮湿,电流更易泄漏,报文常变得支离破碎;发报机与收报机的灵敏度不足,电磁继电器反应迟缓,使得电码传递速率极低,一份百字报文往往要折腾半个时辰;至於那天然树脂与麻布构成的防护层,虽能勉强防潮耐磨,却经不起长期日晒雨淋,尤其在南方梅雨季,外层麻布易霉烂,树脂层也会因温湿度剧烈变化而开裂,隔三差五便要停工检修。
好在这些问题並非无解。传递距离短,便效仿驛站模式,每隔三四十里设一座电报站,安排专人负责信號转接;灵敏度不足,便让工匠反覆打磨继电器的铜片触点,调整磁石强度,慢慢摸索出更稳定的触发机制;防护层易损坏,就专门组建巡线队伍,定期更换老化线段,遇恶劣天气提前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