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一出口,众人马上就安静了。
宇文泰心中也有些意外,邺城之中的怀朔人比他想象的还要团结,密不透风。
要在怀朔人擅长的领域去击败他们,只是徒劳无功。
“那该如何?”
“告诉萨保,将那些与刘灵助有牵连的人都抓起来,送去给高欢。”
——
沧州。
永济渠附近的村庄已然建了十来个,新建的村庄周围开辟的田地并不多。
秦王府下百姓三百家为一团,居住在村庄之中。
李爽带来的粮食,为他们解决了建造村庄之初的粮荒问题。
正当幽州、相州都风起云涌之时,沧州却很平静,甚至可以说到处都是田园牧歌之景。
沧州是均田制最初推行区之一。
均田制因为战乱被破坏,如今李爽要重新推行,沧州反而比其他几个州执行起来要简单。
相州、冀州这些州人口密集,田地交错,情势复杂,盐业兴盛的沧州,世族的阻力小了许多。
李爽在沧州待得时间比其余两州加起来都要长,将当地秦王府麾下的三万户百姓居住的村庄的一个个看了过去,同时,亦将沧州各郡县城的官吏都换了一遍,又在浮阳、乐陵、安德设置了三座军府。
六月,李爽一行到了章武。
此地有当年汉武帝留下的望海台!
李爽带着刘思夏登上了望海台,望着远方的渤海,李爽没有多大的感触,刘思夏却是触景生景。
她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海。
“据传当年秦皇汉武,巡望海疆,欲海外求仙,便在此处。”
李爽看着情绪激动的刘思夏,丝毫不能领会她此时的感性,叹道:
“要出海,不打下梁国,怕是不行!”
海的对面,有新罗、百济、高句丽,还有倭国。不过以北魏的造船技术,想要建造大规模的船队,横渡大海,前往对岸,怕是做不到。
有这样造船技术的工匠,在南梁,在建康。
如今往来在渤海两岸与朝鲜、倭国的商船,载货载人可以,却难以承载数万大军的后勤补给。
刘思夏听了,却是完全听差了。
“你也想要长生么?”
李爽听完,却是哈哈大笑。
刘思夏跟在李爽后面,像个跟屁虫一般,劝道:
“听我说,求长生完全是靡费。”
没有理会刘思夏的话,下了望海台之后,李爽见了百济、新罗的使者。
百济和高句丽出于一脉,都是扶余人建立的国度,而新罗则是当地土著三韩建立的国家。
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处境,受到高句丽的威胁。
“参见大王!”
“不必如此!”
李爽将他们找来,也没有多话,直接道:
“当日朝堂之事,你们都看到了,高句丽仗着辽泽天险,三年进贡,五年反叛,猖狂不已。本王也听说高句丽这些年一直在南下,抢你们的土地。”
两位使者看了一眼,局促不安。
李爽却是笑道:
“本王不是要你们立刻反对高句丽,只要你们替本王带一句话给你们的王。”
“请大王指教。”
“高句丽的大军越不过辽泽,难道还越不过你们的郁里河、泥河么?”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