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影青瓷铝含量低,硅、铁含量高,所以烧成温度较低,硬度稍低,颜色更青。
河细白瓷铝含量高,硅含量低,所以烧成温度高,硬度也更高。其次,铁元素较低,所以更白。
霍州窑细白瓷同样高铝低硅,但炉温不足,所以胎质极脆。
到元代卵白釉,同样高铝低硅,但做为助熔剂的钙含量提升了好几倍。同时增加胎体厚度,弥补了霍州窑的缺点。
严格来说,卵白釉同样和“影青”两个字不沾边,但不影响两种瓷器用的是同一种烧制工艺……
看了好久,吕所长从屏幕上收回目光,落在了林思成的脸上。
他终于知道:林思成为什么要证实影青瓷失传于南宋,而非更晚的元?
因为只有证实了这一点,他才能证实元代卵白釉和河津窑的继承关系。
想也能知道:既然同时期,同地域的景德镇就有更完善的技术,元代官窑不可能绕道跑到隔几千里外的山西继承什么技术……
啧,厉害了,林思成?
以前,都说是元代卵白釉是浮梁磁局(元代官窑,在景德德浮梁县)借鉴宋代定窑白瓷创烧的新瓷,压根没人想过,竟然源自于湖田窑影青瓷?
等于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景德镇?
关键在于,卵白釉在元代的地位和影响力:
《元史》:国俗尚白,太禧宗禋院(元代掌皇室神御殿祭祀及藏传佛教寺院)诏浮梁磁局(元代官窑)烧卵白釉,以祭。
都说青是元代的国瓷,其实卵白釉才是。
只此一点,哪怕之前那些数据没打码,景德镇也绝不会在意:因为又多了一项贡瓷体系。
暗暗感慨,吕所长突地一顿:元代的卵白釉,好像也失传了?
但直觉没这么简单,他留了个心眼,举了一下手:“之后呢,卵白釉的工艺再有没有演进?”
林思成点头:“有的吕所长!”
话音未落,屏幕又闪了一下。
吕呈龙怔住,眼睛一点一点的睁大。
元代卵白釉vs明代甜白釉……
vs明代蛋壳杯……
vs成化斗彩……
vs明代德化白脱胎瓷……
vs清代薄胎瓷……
vs清代瓷胎画珐琅……
一张张表格,一项项数据,有胎、釉成分分析,有化学组成均值,也有主量元素关系散点,更有主体元素和微量元素对比。
一时间,专家们的眼睛像是瞎了一样。
这是多少种名瓷?
能数得上的明代御器,几乎被一网打尽了,竟然全部源自于宋代影青瓷?
为什么之前从来不知道,也没有人想过,更没有人研究过?
因为技术不过关,更因为没有足够的标样。
所以,这数据不对。
化学构成和均值好说,大点的实验室都能做。但后两项,国内能做的考古机构不超过两巴掌。
少还是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