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手填的?

稀土元素中,rb(铷)、sr(锶)、cs(铯)、sc(钪)等元素含量下降,zr(锆)元素含量提高,必然导致胎质更白,更润,也就是南宋景德镇瓷器特有的糯米胎。

但有一点:这种瓷器基本不透光。

所以,打了码的那些,肯定是胎厚、硬度、透光率等数据。

说简单点,既不青,也不薄,更不透,还脆,那你叫什么影青瓷?

再说直白点:林思成把湖田窑影青瓷的工艺技术断层年代从元代初,推进到了南宋初。

等于影青瓷在北宋末就失传了,压根就没流传到南宋。

但话说回来:景德镇研究了二十多年,难道不知道?

当然不可能。

所以,如果知道他会研究这个,打死景德镇也不会把影青瓷标样换给他。如果见了这份报告,不找他麻烦才怪。

但这些都是其次,专家门奇怪的是:你研究的是河津瓷和北宋影青瓷的继承关系,何必证实南宋有没有继承影青瓷工艺?

感觉,两者关系并不是很大?

正狐疑着,屏幕又一闪,出现新的图表。

北宋影青瓷vs霍州金、元时期细白瓷主体/微量元素对比。

河津宋代细白瓷vs霍州金、元时期细白瓷主体/微量元素对比。

霍州窑,这又是从哪冒出来的?

再看数据……咦?

这三种瓷器的化学组成,怎么这么像?

再看硬度、结晶成相、透光率,专家们顿时了然:这三种瓷器工艺是继承且递进演变的关系。

不过霍州窑没有继承完整的工艺技术,没办法达到足够的烧成温度,继而导致胎质极脆。

严格来说,这种瓷器,已和影青瓷没关系了。

但这不是重点,而是这三个月内,这小孩勘探到的窑址不止是四座,而是五座?

转念间,林思成拿起话筒:“勘探完河津四处窑址,因细白瓷标样估量过少,不足以支撑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和工艺溯源。所以,我们计划寻找工艺继承疑似窑口……然后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最终确实霍州窑……”

“等等!”话还没说完,考古司的一位专家举了一下手,“你这个‘不懈努力’是多久?”

林思成顿住,沉吟了好久:“不是很久!”

不然怎么回答:团队基本没出什么力,全程打酱油?

而且也没用多长时间……

怕他继续追问,林思成忙岔开话题,滚动鼠标:

“至此,我们基本解决了标样量缺乏的问题,为后来的实验分析夯实基础……也由此,确定了影青瓷在元代官窑体系中的比重和影响力!”

啥东西?

元代哪来的影青瓷?

正怔愣着,屏幕上的图表又一弯。

咦,这是什么:北宋影青瓷vs元代卵白釉主体/微量元素对比?

元代卵白釉vs河津宋代细白瓷主/微量元素对比?

霍州金、元时期细白瓷vs元代卵白釉主体/微量元素对比?

吕所长瞪圆了眼睛,后排的两位陶瓷专家止不住的吸了口凉气。

从这两张表上明显的能看的出来:北宋影青瓷、河津细白瓷、霍州窑金、元时期细白瓷,并元代卵白釉,这四种瓷器的工艺技术同样是继承且递进演变的关系。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