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手填的?

像元素散点关系图,需要应用到x射线荧光光谱(xrf)系统化分析技术:图上的每一个点或圆,就代表着一次的分析结果。再数数,这十几张图上,总共有多少个元素符号?

四五百都打不住。

一次检测标样并计算参数,再制作标准曲线,需要六到八小时,所以一天顶多能做四组。等于一台机器在四五个月的时间里,一分钟没停过?

早干冒烟了。

再说费用:上海硅研所最高,一次三万。北大最低,一次一万五,五百次是多少?

然后再说标样:卵白釉和德化白稍低点,一件小器形也就几万十几万,而且存世量相对较多,运气好能找到残器也说不定。

但剩下那五种,一个比一个少,从来没听说过有过什么残器。

如果用完整器,哪个不在二三、三五百万?

抛开这些全不谈,就说第二项。

虽然打了好多码,但在场的都是干这个的,一看单位“ppm(占比百万分之一)”就知道:这就是inaa检测数据。

说简单点,这是核物理检测技术:即通过中子照射样品,使待测元素发生核反应,生成放射性核素。随后通过测量这些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射线种类及能量等特征,定量分析样品中的元素含量。

检测周期八到十周:中子辐照一周,目标元素放射性衰变四到六周,γ谱仪测量一周,数据分析一周或以上。

把这几张表格中的数据做全,需要的时间单位是“年”。

但林思成说的很清楚:从计划考察到现在,将将四个月。

那他的这些数据是从哪来的?

手填的?

一看专家们的表情,林思成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其实他在表格上打码,和景德镇没任何关系,而是检测所用的新技术:核技术联合应用分析。

即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中子活化分析(naa)、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ixe)联合检测。

不需要八周,三台机器一起做,一周就够。

这三项技术都引进的早,七十年代就有,国内机构已能独自研发。前两种已在文物考古、法证调查中联合应用,唯有第三种还是单独应用。

不过快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伦敦大学合作研究,到 《古陶瓷化学组成无损检测核技术》报告,即xrf、naa、pixe联合检测。

总不能真的在甜白釉、蛋壳杯,乃至鸡缸杯上钻窟窿吧?

没办法,林思成只能提前用一下。

要说多先进,其实也一般,约等于隔着一层窗户纸,懂的一点就透,不懂的打死也想不到。

所以,并非不能讲,而是太费时间:就在场的这些专家,以及所代表的机构,哪个没有过因为检测速度太慢,恨不得把机器砸了的经历?

只要他一提,搞不好会被押到文研所或国博做示范。

但数据肯定是真的,而且是吴司长亲眼看着他做出来的,没掺半点水份……

大致就这么多,林思成看了看表,又拿起了话筒,另一只手里点动鼠标,屏幕上的图片一张一张的消失。

“经验不足,只是瓷器工艺分析,就讲了两个多小时?老师们时间宝贵,下一个课题就不讲了。”

“哪位老师如果有兴趣,可以在吴司长那里领取资料,两个课题的资料都有。不过铁质文物技术只是部分数据,核心数据要等论文发表……”

没错,是过了两个多小时,但你才讲了几句?

尽给我们放图了……

咦,等等,你说啥技术?

愕然间,屏幕上闪过一行新的标题:铁质文物保护:bta缓释复配体系。

主讲单位: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

马青林瞳孔一缩,“腾”的站了起来……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