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武人

“比如竇家嫁出去的女儿,如果夫君早逝的话,就会回到本家居住养老,而竇家的未成年的子孙也会养在郊外的別墅,只有成年和出才后,才会进入长安的社交场。”

“如此才能保证在明面上,一个家族的底蕴和体面。”

说著,张承业嘆了一口气:

“这些关中士族子弟,是天生的富贵命,甚至过往那些五姓七望都不能与这些家族相比。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些家族从京之外迁移到长安,虽然可以享受长安的城市便利和仕途上的机会,但代价就是,他们已经失去了对乡村的控制。”

“而一个士族要是失去了乡土的宗族和土地,那就基本上只能依靠朝廷,像北朝时期那种动輒就能拉起数百上千的族人武装,就再难做到了。”

“甚至河北士族更惨,比如赵郡李氏那些个,直接就是田土陷於河朔诸藩,其他士族最差还和本贯有联络,而这些人却基本就是被斩断的风箏,只能在长安的权力场上流浪,毫无根基。”

“所以,后来在长安扎稳脚跟的河东、河北、山东士族,也在陆续將族人迁进长安,购买土地建立新的族地,可关中的土地谁都想要,多少年下来,哪还有无主的?所以这些关外士族,了不得就是庄园几座,如何能和关內的世家相比?”

“而此消彼长,当仕宦的机会都在长安,那关中的士族的影响力和实力都膨胀了。这些关中家族,既可以就近移居到长安,又能和乡土获得联繫。而有了乡村田宅,產业经营,那自然那可以养眾多族人。”

“族人越多,自然成才就多,所以在关中最顶级的家族,京兆韦氏,从本朝创业开始,到现在十二朝,先后十余位都出任过宰相,而进士及第者就更多了,可以说,是真正的绵延不绝。”

此时,张承业將这些说完后,再一次说道:

“大郎,我说这些,就是想让你想清楚了,二百年间,关中各世家不晓得联姻成了什么样子,

基本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一个寻常的关中世家子弟,你都不晓得他背后连著哪座大佛。

现在你要是动了竇家,一旦被发现,关中之冠的韦家能饶了你?到时候,你就真的自绝於南衙的那些公卿了。”

忽然,张承业想到了一个可能,直接问了一句:

”大郎,你不会觉得那些南衙的公卿在咱们北衙手上都是泥塑吧?所以才这么肆无忌惮?”

哎,没错,赵怀安还真的就这么想的,在他看来,长安的权力来源就是神策军,而掌握神策军的宦官们自然那就是权力的主人。

不就是因为有这个觉悟,他才去找的杨復光嘛!不然他不直接去找门下之首的卢携了?

甚至赵怀安遇到的天下一等一的干城,高,以他来说的吧,他不也是找了田令孜?

所以,赵怀安真就理所以当地点头,承认:

“没错,在我看来,那些南衙的公卿们的確就是废物!”

一听真是这样,张承业忍不住拍了一下额头,苦笑道:

“大郎,你是大错特错啊!如果公卿都是废物,我等宦官掌握朝廷不就行了?干嘛还容这么一批人?实在是因为,这偌大的天下要调配、运转,完全离不开这些人,或者说,离不开三审六部!”

“这些公卿在朝廷中承担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比如处理政务来说吧。”

“中书省草擬詔令、门下省审核封驳、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的三省六部,基本就是朝廷本身了。即便咱们北衙可以通过皇帝干预,但正常的流程全部都靠著这些这些流程,没这个流程,就是不合法。不合法的詔书就算传下去,下去也会当成偽令不予遵循。”

“就连神策军的军筹措、藩镇的赋税调度、地方官的銓选任命,均需户部、吏部、兵部等南衙机构按制度流程执行,咱们都无法直接绕过这些环节。”

“至於地方上的户籍、司法、水利、赋税的核算、徵收与调度,乃至咱们神策军自己的军餉,

都是先通过户部划拨,然后再输送神策军的。”

“甚至,我说个最难听的,当年咱们要拥护先帝的时候,也是需要南衙的那些人站台的,说到底,天下正统,皇帝的登基,没有这些南衙公卿们策划装点,谁能认为这是合法的天子?”

“我就最后说一句话,你就晓得了南衙和北的作用了。那就是如果皇帝没有北,那他就是一个失势天子,可要是没有南衙,那天下都將无法运转。”

到了这里,张承业终於说的严重点了:

“所以啊,大郎,你这事一旦被发现了,那弹劾你的奏摺將堆满政事堂,到时候就算是杨公要保你,你怕也是再难离开关中了。这个严重程度,你晓得吗?

1

实话实话,赵怀安真不太晓得。

他没有接触过帝国的行政权力,因为他一直是在军中的,直接打交道的都是上面的节帅和监军宦官们,后面到了长安也只是短暂接触了一下宦官群体。

说到底,在长安这个权力场上,他赵怀安还只是个局外人,连门都没进呢。

那边赵怀安沉吟著不说话了,旁边的赵六却关注到张承业说的另外一个重点,他疑惑道:

”老张,你的意思是说,咱们前面那庄园,竇家人不是女人就是小孩?“

张承业点头,说道:

“差不多,就算有族人,也只是一些不成器的,还有一些管理下面各田庄的地头吧!”

听了这话,赵六转头就对赵怀安道:

“要不,——。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