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通愣了一下,隨后哈哈一笑:
“大郎,你是才来长安,得明个我下值,带你去逛逛长安城,就晓得为何天下人都要往长安跑了。”
“不过这享受倒是小部分人的,归根结底,人人嚮往长安,还是因为在这里,任何人都有更多的机遇。”
“举子士人谋求进身之阶,已官之人调任美职或晋级升迁,商人小贩希冀贏利发財,甚至各种手艺人、佣工、流民、歌儿舞女等,为寻找较好的生活出路,就都不妨到长安来闯荡一番。”
赵怀安倒是能理解这个,就和他以前听说前世那会远东的俄罗斯人也是一个劲去海参崴跑,在那里才有现代生活。
而自己不也是这样吗?虽然在地方上唯我独尊,但发展却是有上限的,能再上一层楼的契机,
只有在长安才有。
这不,只是和小皇帝打了一场马球,让自己发愁那么久的事情,不就解决了。
如此,赵怀安也就理解了天下人都渴望来到长安了。
不过赵怀安看著满场面的地位分明,也感嘆道:
“不过这长安的繁华,到底是属於少部分人的。”
那边,赵怀安看那几个进士文採风流的样子,忽然就想到自家老张一个不及第的都那么牛,也打算结交结交,就问宋文通:
“小宋,那些人里面,谁能结交?”
宋文通想了一下,接著小声道:
“大郎,你这是想要从中延揽幕僚?还是算了,不是这些人清贵,而是这些人真有才华的实在不多,我大唐真宰相从来都是出自度支河地方藩镇幕府,这些人?哼哼———。
2
赵怀安不理解,然后宋文通便解释了一下此时的科举到底有多离谱。
他告诉赵怀安第一句就是“科场功夫在书外”,这能不能中科举,和你真才实学有关,但这却不是必要的。
科举到了现在,基本都是由士族把持的,靠著裙带关係,通过贿赂,就能决定是否能中进士。
只要你上头有强力人物顶你,贵戚子弟每每可以轻易及第。
而且这个人你还得找到关键,因为每年科举的名额差不多就是三十个,基本都被瓜分掉了,你要是拜错了佛,钱了,事却一点办不成。
宋文通还问了一句赵怀安:
“大郎可认识王维否?”
赵怀安当然晓得,他们那会谁不背他的诗啊。
然后宋文通就告诉赵怀安当年王维考科举的事情,当时他第一次考,人家正儿八经太原王,而且当时已经和弟弟一起以才华名动长安了。
可怎么样,第一次科举照样没过,后来还是得了真人提点,让他找到了玉真公主,最后得了公主欣赏才点了他的名字。
说到这个的时候,宋文通还是笑著看了一眼赵怀安,咱老赵当不明白。
怕王维那个离得远,宋文通还专门说了一个近的,他说永贞革新时的名臣柳宗元当年就说过这事,他说自己九年在京,差不多中举的人数有二百六十人,但当中真正有文才的,不过十之一二。
说完,宋文通还专门指了指那一些清流们,说到:
“不瞒大郎,当年我初进京,也將这些人当成天上人,可在长安久了,这里面的门道我都弄清了,我就晓得这些人啥成色了。”
“我还给他总结了三条,戏称《当官发財三条疏》,大郎愿意听否?”
赵怀安能看出宋文通在长安不如意,此刻如此话多,正是平日压抑久了,自然给足他情绪价值,一边给宋文通倒酒,一边笑道:
“正要听小宋高论!”
那边宋文通快活极了,捏著块牛肉,讲来:
“这要当官第一条,就是会拜人。就说这些世家子弟要中科举,如何做?就是靠干謁,行卷。
这写什么都是虚的,最重要就是拜对人,而引荐你的人那个人要得力。”
说著,宋文通唱道:
“徘徊於达官门下,求他们哀怜赏识,拔之於泥途,这就是干謁。”
赵怀安瞭然,那看来自己无师自通嘛,不过也可能就是古今同一,千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