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顾瑾薨(求月票)

这一次,顾瑾终是一点点的放开了对于玉米的限制。

时机已经到了。

其实以目前的局势,就算他再怎么限制也不可能影响到玉米的流出了。

相反,将此主动解除限制,却是能够更加引出更多的百姓迁往燕云之地。

顾瑾不可能进行强行迁徙。

大宋当前各地之间的联系极深,尤其是工坊区的存在更是让百姓与当地的感情愈发深厚,强行迁徙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都不是轻易可以磨合的。

顾瑾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来引导百姓。

而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

随着消息逐渐传开之时,各地之间皆是有着不少的百姓赶赴到了燕云之地之中。

而对于这些人,顾瑾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将可耕种的土地分给了他们。

并且依靠着燕云的地域特色,将其规划到大宋当前愈发成熟的交易体系之中,让其进行良性循环。

当然,这其中自是免不了御史台的参与。

顾瑾甚至是将部分官员任免权都交给了御史台。

纵使他也知道御史台的权利确实已经太大了,但这一点也终将在所难免。

赵德昭确实不堪大任!

而他自己的年龄确实已经太大了。

御史台是唯一一个能够帮他分担压力的存在,也唯有这样做才能让各项政策在大宋畅通无阻。

顾瑾也只能避免御史台出错,尽可能的让整个御史台都在顾氏的掌控之下。

——这是唯一能够让他安心之所在。

时光荏苒。

统元十三年,五月。

赵光义薨于开封。

这个赵宋最顶尖的宗室在一片安详之中逝世。

他完成了自己的志向。

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燕云重归到了大宋的怀抱。

这与原本历史之中的他完全不同。

虽然没有坐上那个位置,但却也免除掉了太多太多的争议。

最起码,如今的他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在后世的青史之中,同样也不会留下那么多的争议了。

而这对于大宋而言,们同样也仿佛是一个信号。

一个时代似乎正在随着时间而渐渐逝去。

顾瑾对此也是颇为的伤心。

倒也并不是因为别的。

只是因为,于顾瑾同一时代之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其实对于赵光义,顾瑾一向都没有什么防备。

从始至终他都未将此人当做自己的对手,更别说这赵光义后来还凭借着自己的身份帮助过顾瑾。

纵使昔年有着再怎么样的摩擦,都早已在岁月之中被抹去了。

他这是在为与自己有着相同志向的老友而感伤。

朝廷上下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息,这并非全因赵光义,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清晰地感觉到,顾瑾也老了,一种如同古木将朽般的气息无法掩饰地笼罩着他,进而影响着整个庙堂,乃至天下。

顾瑾对此似乎并不十分在意。

他一面尽力调养身体,一面更抓紧时间处理政务,为大宋遴选、培养可用之才。

同时,也密切关注着燕云之地的点滴变化。

在顾瑾一系列政策的滋养下,历经战火摧残的燕云大地,终于开始缓慢而坚定地焕发生机。

御史台确实过于成熟了。

尤其是有了先前发展北汉之地的经验之下,如今这一切在整个燕云之地可谓是水到渠成。

随着玉米种植的限制逐步放开,这种高产作物在燕云相对宽松的土地上迅速扎根。

它并非立刻解决了所有问题,却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吸引流民定居的“定心丸”。

结合免赋减税的政策,从河北、河东乃至更远地方迁徙而来的百姓,开始在荒芜的田地上建立新的家园。

幽州、顺州、檀州等地设立的“工坊区”初具雏形。

依托当地原有的畜牧、山林资源,毛纺、皮革、木材加工等工坊渐渐兴起。

御史台派出的官员在顾氏的监督下,虽不免有龃龉,但大体保证了政策的执行,将燕云的产出逐步纳入大宋的商贸网络之中,以工补农,以商促工。

然而,恢复的速度远不及预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