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供应链的智能硬件供应商,处境还是挺“苦哈哈”的。
不光是性能、稳定性上比不过合资供应商。
就连订单量也难以保障。
大部分还处于从“0到 1”的关键生死节点。
星辰汽车哪怕每年只拿出五万台车的采购订单,都够让对方流口水加抱紧大腿了。
许易不介意先入股。
届时。
再以订单量这个核心筹码,进行深入谈判。
有订单这个胡萝卜,不怕对方不答应。
从某种意义来说,车企的大量订单,甚至比大范围的融资还关键。
因为智驾芯片需要“大范围装车运行”才能验证可靠性。
还需要“真实道路数据”才能进一步优化算法。
而毫米波雷达需要“大范围装车测试”才能解决“抗干扰”问题,优化“探测精度”。
到时候星辰汽车通过自身培养起来的国产供应链。
不光可以要求“优先供货权”。
还可以“定制专属算法”,加上大范围的“数据共享”。
先把能薅的自动驾驶的算法和数据全部薅过来。
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底蕴和人脉。
然后再启动“自研智驾芯片”计划,启动“ ”以上的高算力芯片流片。
彻底摆脱高阶智驾系统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
…
说起智驾芯片,许易也想起一件事。
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几乎是国产车企崛起的大潮,从十几二十万的价位,一直厮杀到三五十万。
可结果呢。
一波芯片制裁、产能断供大潮,差点把国产汽车的脊梁给干断了。
英伟达、mobileye这些智驾芯片供应商,借机上涨数倍甚至十倍,关键还拿不到货。
地平线等国产供应商才被国产订单撑起来,一举壮大。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星辰汽车的提前布局相当有必要。
……
“许总说得不错,算法自研也是自研嘛!
现在这个阶段,国内能自研l2辅助驾驶算法的,又有几家?”
王景明更深以为然了!
反正到时候发布会直接喊!
就是主打“自研”大旗。
友商有不服的,大可以把自家“自研算法”也端出来比较一下。
…
“另外在底盘方面,咱们采用的是——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结构设计。
高配版本搭载cdc可变阻尼减震器。
这样光论底盘配置,完全可以对标五十万级别的合资豪华车了。”
王景明又道。
相比供应链 “麦弗逊悬挂”。
双叉臂的采购成本更高,要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