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管理岗、还是人力资源、财务、研发生产等各方面,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都需要逐步走向正轨。
除了普通部门职员外,公司的中高管理层来了一个大扩充。
有的升上来了,有的是平级调动。
就拿新设立的财务总监来说,他们这种正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公司,后续也会有相应的融资和上市,担任这个岗位的不光要有丰富的经验和资历,最重要的是还得有人脉。
原先的财务部经理名叫董伟,主要就是负责财务管理做做账、预算编制、成本核实控制、税务这些。
而现在新来的财务总监名叫梁守拙,对方是董伟的“同门师兄”,早了有八九年毕业的那种,曾经返校开过招聘会,也是通过董伟这一层关系让人事联系上的,学历方面不算特别顶尖,但却在几家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任过职,有主持融资上市的经验,属于实际战绩很不错的那种。
没办法,真正的学历牛逼的高材生,工作资历各方面要达到这种水准的,人家也看不上他们这种企业。
对于这种人才,许易给出的试用薪资都是比市场略高,而且拿出一部分期权作为许诺。
此外。
研发部那边又招收了一批三电领域的人才。
其中有好几个,都是通过现任的三电总监孙鹏飞的关系挖来的,甚至原先就是在汇川内部一个团队的。
只能说挖人这种事情也算是拔出萝卜带着泥,有一个靠谱的高资历管理层,再通过对方的人脉信用背书去找人都会明显轻松很多,无论是挖以前合作过的项目同事,还是接触过的合作对象,条件价码合适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另外还有几个是负责电池开发领域的高材生。
要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和生产投入是绝对的大头。
不光烧钱,最关键的是烧人才。
真正顶尖的造车人才团队,基本都在传统主机厂,或者干脆到国外挖,包括近几年初创的崛起新势力造车,类似蔚小理这一流,不光有互联网背景和大厂融资做背书,为了快速搭建研发造车团队,尽快将融到了资金化为产品,更是不惜血本的挖人,开启了一系列的抢人大战。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有这么充足的准备,甚至还费极高代价组建起的大牛团队,头部的这几家新势力包括正在转型的大厂,在新能源造车这条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基本烧钱烧到了姥姥家,平均以每个季度要亏出五个亿以上的速度,疯狂亏损。
所以许易原本是担忧公司的研发实力。
即使在有“发烧”词条的加持下,会不会显得太过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