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673亿美币!治不了深蓝科技,难道还

此外,额外增加的重量还会抵消部分续航增益,甚至陷入“越重越费电、越费电越需扩容电池”的恶性循环。

结合低能量密度电池的种种弊端来看,这类产品显然不符合纯电汽车的长远发展要求。

马志奥顿了顿,待现场的讨论声稍缓后,继续向众人介绍起二代深蓝电池的相关细节。

从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到保障双方权益的长期合作机制,再到高效履约的供应交付流程,以及清晰透明的结算方式,都逐一做了说明。

面对每千瓦时 ,反正买得多,还得以八折的价格购买一代深蓝电池。

每千瓦时 。

当然,与十年后 。

陈延森的想法是,对不同能量密度的锂硫电池实行分层销售,低端产线用来培养市场、扩大用户基础,高端产线拿来赚钱。

否则,价格太高不利于销量增长。

以 ,按每千瓦时 .6万美币,整车定价起码要4万美币,可对应的续航里程顶多只有 。

若想达到 .4万美币。

如此一来,整车售价就要突破6万美币才行!

但在汽车行业,想要获得更高的销量,最好能把价格控制在 。

事实上,要是陈延森只想赚钱,他完全没必要降价。

可他真正需要的是员工和人道薪火,能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才是王道。

至于赚钱?

从来都不是陈总的首要考量。

因为大二那年,在他的银行账户里,就拥有了冰冷的一百多亿.现金。

坐在台下的汪传福偷偷看向陈延森,心里不禁泛起一阵强烈的羡慕与嫉妒。

在他看来,深蓝科技无疑是一台全年无休的印钞机,更是一只源源不断下金蛋的母鸡。

据说深蓝科技在 。

东南亚那帮搞电诈、卖白面的公司,也没这么惊人的暴利。

反观比亚迪,给深蓝科技做代工赚的那点钱,跟辛苦费没什么两样。

可他心里也清楚,能赚代工费就算不错了。

就拿前两年如日中天的德赛电池为例,自从深蓝电池一上市,它的客户跑了九成九,最后实在撑不下去,只能无奈卖身,被深蓝科技吞并。

员工没变、设备没少,可背后的老板却换成了陈延森。

这场采购洽谈会极为简短,不到四十分钟,马志奥就完成了宣讲。

紧接着,进入签署采购合同的环节!

马斯克率先表态,毫不犹豫地签下了价值 。

很明显,弗里蒙特工厂的生产线调试完毕后,使得特斯拉具备了更强的交付能力,底气也变得更足。

华为、苹果和山星紧随其后,果断签单。

总不能其他手机品牌都在用二代深蓝电池,自家的旗舰机型却还停留在一代产品吧?

这样的配置差距,让消费者如何能接受?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