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授官名单

而面对辽国武力威胁与领土要求,富弼坚决拒绝割地,並提出以增加岁幣换取和平,经多次交涉终使辽国放弃割地诉求,让大宋成功渡过了战略危险期。

“算了,此事暂且按下。”

耶律防沉吟道:“眼下更紧要者,是『圣像』之事。你我將此见闻牢记於心,归国后如实奏报即可。至於这位陆状元且看他在这波诡云譎的南朝官场,能走多远。”

陈顗默然,他收好那页《正统论》,只觉薄薄纸张,重若千钧。

耶律防再次拿起匕首,指尖轻弹刃身,发出清越鸣响:“天下英雄,不可小覷。可惜,如此人物,不为大辽所用。”

语声中,竟似有几分遗憾。

翌日,天光刚微亮,吏部流內銓的值房內就已然忙碌起来。

案几上,堆积著厚厚的新科进士档案,以及各地州军、京中诸司报上的职缺文书。

流內銓的官员们低首翻阅,时而低声交谈,时而提笔在草擬的名单上勾画。

擬定新科进士的授官去向,是吏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既牵动著数百人的命运,也暗含著庙堂各方势力的博弈。

而经过连日的审核、评议,在今天,一份初步擬定的名单终於成形。

吏部流內銓的官员仔细核对无误后,由主官王畴將其郑重封入函匣,由专人送往政事堂。

这份名单,需经宰执们共同商议覆审,最终由官家御批,方能生效。

政事堂內。

宰相富弼与文彦博分坐东西主位,参知政事王尧臣、曾公亮陪坐下首。

四人面前,摊开的正是吏部呈上的那份共有十多页的名单。

根据吏部的意见,状元陆北顾擬授从六品下的將作监丞、枢密院在京房主事;榜眼章衡、探竇卞擬授从八品下大理评事、通判诸州;罗愷、郑雍擬授两使幕职官;朱初平以下诸一甲进士及第者擬授初等职官;诸二甲进士擬授试衔大县簿尉;诸三、四甲进士擬授试衔、判司簿尉;诸五甲及诸科同出身,则需守选等候空缺。

名单末尾还附註了部分因各种缘由返乡主动放弃的人员,譬如直接放弃进士功名的章惇,以及保留进士功名但放弃本次授官的苏軾、苏辙。

文彦博看了看其他三位宰执,率先开口:“今科进士授官名单,吏部斟酌颇细,大体依循旧例,诸位可有异议?”

几人都没急著表態。

文彦博也把目光重新落回名单上,首页的“陆北顾”三字,在其擬任官职后,吏部还特意用小字標註了御史台、馆阁及三司等备选去向。

王畴这么做,显然是为了完成贾昌朝的要求,但同时又不想背锅。

“从状元开始议吧。”

曾公亮捻须沉吟道:“陆北顾连中四元,风头无两,才具亦是上佳。但我觉得枢密院在京房主事一职,权责虽重,却终究是军务机要,於其才能施展恐非最佳。”

曾公亮与宋庠同为天圣二年进士,虽不如“天圣四友”那般密切,但交情还是有的,故此,他受宋庠之託,並不想让陆北顾去枢密院。

王尧臣接口道:“状元初授,歷来以外放军、州通判为主,以示朝廷重才亦重歷练,我觉得还是按惯例比较好。”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