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贾昌朝的算计

“那吏部现在都有哪些待分配的空缺差遣?”

“盐铁司、御史台、馆阁、开封府、地方州军.空缺的差遣其实都是有的,只是吏部这边定不下来。”

贾昌朝听后,顿了顿,说道:“看来到处都缺人啊。”

“是啊。”

王畴点了点头,大宋现在的情况其实是既缺人又不缺人,各部门缺的是真正能干的人才,不缺的是尸位素餐的混子。

“枢密院最近也缺人手。”

贾昌朝似不经意般说道:“枢密院的‘在京房’,近来正缺一位干练的主事作为副手,对于一甲的新科进士来讲,级别也合适,从前也有先例景彝身为判流内铨,在拟定新科进士授官方案时,可否酌情考量,选一位得力干才调来枢密院效力?这也是为了枢务顺畅,为国选贤嘛。”

王畴心中一动。

枢密院下属十二个房,负责全国各地军务,而“在京房”负责的是殿前司禁军的调度、军备、补给。

这可是枢密院的核心部门之一,地位非常重要,寻常进士压根没资格进,往年虽有先例,但也都是零星的。

贾昌朝虽然没明说是要陆北顾,但他又不傻,说话听音儿还听不出来什么意思吗?

王畴迅速权衡利弊,脸上立刻堆起赞同的笑容,拱手道:“贾公思虑周详,枢密院乃军国重地,在京房更是机要所在,确需年轻才俊。下官拟定新科进士授官名单上报中书省时,定会将贾公此议,作为重要考量,力求促成此事。”

“不是这个说法,都是一片公心嘛!怎么是老夫的建议呢?”

贾昌朝反而摆了摆手:“枢密院是确实缺人,稍后老夫会让枢密院承旨司行正式公文给吏部,一切必须都要按国朝规制来.至于新科进士谁能来,老夫的意思是,能办则办,宁缺毋滥。”

王畴彻底明白了。

贾昌朝虽然想调陆北顾到枢密院,但不想在程序上落下任何把柄,只以“枢密院缺人”为名义,由枢密院发给吏部正式的公文,就像是三司、御史台、馆阁也同样按照制度规定,给吏部刚刚转送了具体哪个差遣缺人的公文。

明面上,只是某个差遣空缺出来了,吏部把哪个新科进士调过来都可以。

但实际上,这是只针对特定人选的空缺差遣,要是这人不来,那这个差遣也就不“空缺”了。

而吏部会把哪个新科进士调过来,那是吏部的事情,这个过程里,贾昌朝肯定是不着痕迹的。

呃,其实话说回来,也不全是吏部的事情。

就算是吏部拟好了名单,最后也是要上交到中书省的,是由政事堂里的宰执们决定的,最后定然还要经过一番博弈。

而这件事情之所以有操作空间,就在于要陆北顾的部门太多了。

如果只有一家要,那吏部也不好将其调到别的地方,但现在算上这三家,再加上本应该正常分配的空缺差遣的范围,那就足足有七八个选项之多了。

再加上枢密院一个选项,谁都说不出来什么。

所以对于王畴来讲,这其实是一件无风险的事情.有正式行文留档,枢密院也确实缺人,最后决定权也不在他。

既然官家让吏部“根据差遣的空缺情况酌情而定”,王畴也只是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拟定新科进士的授官名单时,代表吏部建议让陆北顾去枢密院任职而已,他没有犯任何错误。

而贾昌朝这边,更没有强迫他一定要做成这件事情,只是尽力而为罢了,所以他的压力就更小了。

“我明白了,能办则办,宁缺毋滥。”

贾昌朝满意地点点头,重新靠回椅背:“那就有劳景彝了此事,你知我知即可。”

对于贾昌朝来讲,这件事情走正规程序而非私私相授,是非常必要的。

能办成最好,他把陆北顾放到自己眼皮子底下,就算整不了,也能让其没法去御史台给他添堵;而若是办不成,那就办不成呗,他也没什么损失,全程合规,又不会给人留下把柄。

又闲谈几句后,王畴便识趣地告辞离去。

书房内重归寂静,只剩下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