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太虚仁渊歌》

陆北顾所写的,便是以矛盾出发,来解构“气本论”背景下的宇宙观。

第一句意思就是“太虚无形,矛盾潜蕴,太虚如深渊般静默,其中蕴藏着宇宙最玄奥的根本动力,也就是矛盾”。

第二句则是讲“气化有象,矛盾显行,纷繁万象皆因内在矛盾的交感激荡而自行化育、运行不息”。

第三句是在讲“心性感应”,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正是因为人心源头深处仁性的觉醒体察着精微的矛盾交感,所以万物矛盾才情状各异,需明辨参详。

第四句是说“天理恒常,矛盾具有主次性”,昭然常在的天理,正是在把握矛盾主次、调和万端以达和谐的过程中,彰显其平衡有序的法则。

看着这张纸上的几行字,张载仿佛定住了一般,陷入了沉思。

而这时候程颢也端着酒杯走了过来,眼神中仍有未解的思虑,他说道:“陆贤弟,方才论及‘仁心’与‘矛盾’,愚兄尚有许多不明之处,待日后贤弟有暇,定要再向贤弟讨教。”

不明白是正常的,毕竟陆北顾就没有正面解答他的问题,只是拿一个更大的问题给套住了。

这就仿佛灶台起火赶紧拿锅扣住一样.

要是能整明白,才是不正常的。

而程颢虽未完全解惑,但态度已从质疑转向了真诚交流。

只不过眼下聚会宴席气氛已经变了,所以他也不好再深入探讨哲学问题。

“伯淳兄客气了,互相切磋,共同进益。”陆北顾应道。

此时,陆北顾也是心里琢磨着,不知道明年能不能行冠礼没有“字”,在社交场合的称呼,实在是太麻烦了!

所谓“冠礼”,指的是汉人男儿的成年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仪式。

只有行冠礼之后,才能获得“字”,并且可以婚娶。

而《礼记》规定的,是二十岁才能行冠礼。

不过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之后,到了如今的大宋,男子虽然还是大部分在二十岁行冠礼,但有时候也会提前到十八岁行冠礼。

司马光在其《仪礼·士冠礼》中就写了冠礼相关的年龄和流程,并且记录了“三加之冠”仪式在宋代的演变,也就是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而冠礼,是越往后条件越宽松的。

南宋甚至会放宽到十五岁,朱熹的《朱子家礼》就明确记载“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就在陆北顾走神之际,程颢认真地说道:“若是贤弟有暇,可同往国子监拜会濂溪先生,不知贤弟居于何处备考?”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