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国朝悬案

“不说这些了。”赵抃突然说道,“若是真的复任三司使,要不要改盐钞法?”

“当然要改。”

张方平理所应当道:“陆北顾拟的那份奏疏,我命人经汉中去华州送给范晋公过目了,盐法即便真的要动刀子,也是由他来亲自操刀的,这事只有他能做。”

“陆北顾这计划终归是稳当的。”

赵抃说道:“所有步骤都是有现实基础,又环环相扣,既有新意能解决问题又不激进,比骤然冒进革新强得多。”

“不错,我很欣赏。”

张方平说道:“国朝大事哪是想当然来的?即便不是萧规曹随,那也要有个基础,根据前面的事情一点一点改,一旦骤然变更,不仅上下无所适从,而且是一定会出大乱子的.当年庆历新政的时候我就知道,天下事急不得。”

“说倒是会说,我看你也挺急的。”赵抃打趣道。

“国朝如此,看着干着急罢了。”

张方平看着赵抃问道:“你觉得陆北顾其人如何?”

宋代士大夫群体,是很热衷于提携、培养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来潜力的天才少年的。

原因就在于维持了数百年的门阀被“考不进长安就打进长安”的黄巢所摧毁以后,在宋代科举考试制度下,根本形不成新的门阀,宋代士大夫的阶层流动性相当之高。

底层纯牛马的后人能靠读书做到宰执,宰执的后人倒是不至于沦落到纯牛马,但是家里后代如果没有读书考科举的天分,很快就会阶层滑落。

而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因为谁都无法确定后代的天赋到底如何。

那怎么办?

两个办法,一个是著名的“榜下捉婿”,宰执高官直接去进士榜下抓女婿;另一个就是提携后辈,收门生。

所以,对于陆北顾这种天赋肉眼可见的天才少年,张方平和赵抃给予一定重视,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哪方面?为政还是治学?”

“为政。”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