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第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福宁殿内。

官家赵祯半倚在御榻上,面色较前几日略好些。

听闻中书省呈送进士授官名单,他微微抬手。

内侍省都知邓宣言会意,上前接过,小心地将共有十几页的名单取出,铺陈于御案之上。

赵祯的目光缓缓扫过名单。

当看到状元陆北顾的拟任官职赫然变为“殿中侍御史里行”时,微微一顿。

这个任命,显然背后定有宰执们的博弈,但让各方势力在规则内互相制衡,本就是他所乐见的帝王之术。

不过陆北顾的风骨与文采,确与台谏之职有相合之处。

于公而言,将这样一个有锐气的年轻人放入御史台,或许真能起到一些作用,搅动一下暮气渐生的庙堂毕竟相比于庆历时代,如今的大宋庙堂,可以说是肉眼可见地老龄化了。

这一点,辽国使者能看出来,赵祯自然也能看出来。

而庙堂没有新鲜血液,是不行的。

倒不是没有新鲜血液会导致朝廷怎么样,而是没有新人顶上来,赵祯就不方便给老人制造威胁感了.

看完名单,赵祯从笔架上取过朱笔,在名单末尾空白处,批下一个铁画银钩的“可”字。

这意味着,这份经过政事堂宰执们讨论后确定的新科进士授官方案,正式获得了官家的裁决,只需要盖上玉玺,就具备了法律效力。

邓宣言小心吹干墨迹,将名单重新卷好,放入函匣,然后去唤门下省的内、外符宝郎。

在大宋,关于玉玺保管与用印,都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平时玉玺不是留在官家身边的,而是保存于门下省。

官家用印时,需让内侍省的宦官召唤门下省的内、外符宝郎,外符宝郎当面向官家奏请使用玉玺,并根据官家口谕明确用印事项,然后内符宝郎在官家面前奉出玉玺,完成用印。

很快,这个关乎数百名新科进士仕途的流程,就在静谧的禁中完成了最后一道手续。

下午。

陆北顾正在陈州门内大街的陆家旧宅中。

他站在院中,看着焕然一新的屋舍,心中很是有一番重振家业的希冀。

忽然,巷口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旋即一名青袍小官与两名吏员勒马停在门前,高声问道:“此处可是新科状元陆官人府上?”

陆北顾心下一动,开门迎上前去:“正是,阁下是?”

那青袍小官利落地翻身下马,从马侧的袋囊里取出一份用精美黄纸制作的敕牒,长五寸,宽两寸半。

敕牒是“官凭”的一种,作为新科进士任职的正式通知文书,上面会写明官职、品级、差遣、差遣任职地点及有效期。

如果是被外放到了州、军,还会同时发放一张关牒,关牒也是“官凭”的一种,专门用于给沿途的驿站证明进士身份,从而免费吃住。

青袍小官将敕牒双手奉上,语气恭敬中带着羡慕:“恭喜陆官人!授官文书已下,特来送达。”

陆北顾拆开敕牒看了看。

——将作监丞、殿中侍御史里行!

将作监丞,是从六品下的官职,这是一个相当高的仕途起点。

不好衡量?

简单来说,就是除了他之外,这届进士的初始官职别说六品了,就是七品都没有,榜眼章衡才是从八品下的大理评事。

而陆北顾穿越之初认识的第一个官员,当初的合江知县,现在的泸州军事判官李磐,在官场蹉跎了数十年,到现在官职也才堪堪到七品。

嗯,李磐要是再见他,得口称下官了。

这就是状元的福利。

只要你能从千军万马里杀出来拿到第一名,那你的仕途起点,就已经超越了大宋九成官员的仕途终点。

不过话说回来,官职只是用来衡量官员待遇的,真正重要的,是差遣。

不同的差遣,“含权量”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而殿中侍御史里行的“含权量”虽然不如盐铁司的案主,但毫无疑问,同样不容小觑。

毕竟,这可是唯一一个新科进士入仕即能成为朝官的差遣!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