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整编的部队需要系统训练来提升协同能力,特种支队的各兵种需要时间磨合,经历过战斗的老兵也需要休整恢复。
而且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尚未明显减少,暂时还不是动手的最佳时机。
但“不打大战”不代表“没有动作”。
在一次干部会议上,陈铭做出来指示:
“战斗最能熔炼出钢铁般的战士,想要练出强军,就要让部队在战斗中成长。
光靠训练场的训练不够,必须让战士们在真刀真枪的对抗中积累经验。”
基于这个思路,他做出指示:
让新整编的新兵先接受基础训练后,随后参与到小规模战斗中,检验训练成果,锤炼实战能力。
这个指示一出,独立支队根据地周边的日军据点和炮楼,瞬间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日伪军们发现,每天清晨,炮楼外的铁丝网总会被剪断几道。
白天外出巡逻的小队,时常会在半路遭遇冷枪,有去无回。
到了晚上,更是连睡觉都得睁着半只眼,生怕八路军摸黑偷袭。
渐渐地,据点炮楼视野之外的区域,彻底成了日军的“禁区”。
没人敢轻易踏入,哪怕是寻找水源或砍伐木材,都要凑齐一个班的兵力才敢出门。
日伪军们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
远处的山坡拐角、路边的草丛、甚至是村口的老槐树后,都可能突然冒出八路军的身影,随之而来的便是密集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
到了夜里,风吹得树木摇曳,影子投在炮楼的墙壁上,都能吓得哨兵慌忙开枪示警。
偶尔有夜鸟飞过,翅膀扇动的声音,也会让炮楼里的日伪军们心惊胆寒。
一时间,整个区域的日伪军都陷入了“草木皆兵”的境地。
可即便如此谨慎,也挡不住独立支队的攻势。
对独立支队的主力部队来说,攻打这些孤立的据点炮楼,简直跟“吃饭喝水”一样轻松。
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充足的火力,很快就能拿下一座炮楼。
就连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和民兵部队,也敢主动谋划日军的炮楼了。
当然,民兵们清楚自己的实力:
他们没有重武器,仅凭步枪和手榴弹,根本攻不下有机枪驻守的砖结构炮楼。
但他们有更聪明的办法——不打炮楼,专打补给。
日军的炮楼是砖石水泥建,可给炮楼送补给的运输队可不是。
民兵们分成多个小队,在运输队必经的山路、河道旁设伏,要么抢夺粮食和弹药,要么干脆破坏运输车辆和船只,硬生生断掉了炮楼内日伪军的补给线。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炮楼里的日伪军断了粮,别说端起机枪打仗,就连站都站不稳。
日军也曾尝试派兵驱赶袭扰的民兵,但民兵们有一项“绝技”——摇人。
一旦遇到日军大部队,民兵们打不过就跑,同时立刻向附近的独立支队主力求援。
主力部队接到消息后,会迅速赶来支援,往往能将增援的日伪军一网打尽。
日军陷入了两难:
要是为了一座小炮楼出动一个大队甚至联队的兵力,不仅得不偿失,还会暴露其他防线的空虚。
可要是不增援,炮楼里的日伪军要么饿死,要么只能投降。
久而久之,日军再也扛不住了。
一部分日伪军为了活命,开始用武器弹药向民兵换粮食。
一部分试图拼死突围,最终倒在了战士们的枪口下。
还有一部分干脆放弃炮楼突围,狼狈地退回到城市里,再也不敢轻易驻守偏远据点。
相比之下,伪军的选择要“现实”得多。
他们本就不是为了“效忠天蝗”而来,大多是为了混口饭吃才当的伪军。
如今饭都吃不饱,还要天天提心吊胆,哪还有心思跟着日军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