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座水电站造好之前的时代,第聂伯河的航运是分段的。
从基辅到叶卡捷林娜斯拉夫是第一段,到了这里就必须卸船装上火车、往下游运 ,一路顺流而下到赫尔松/尼古拉耶夫。
所以从叶卡捷林娜斯拉夫再往上游,防守方是有长期保有一支船队的,到时候就是露沙人独占水运之利,而德玛尼亚人则完全无法利用水运,在后勤和包围方面都要比第一阶段额外吃很多亏。
假设从陆上单侧围住了敌人的城市,敌人仍然可以从水路逃跑,而且进攻方只能眼睁睁看着毫无办法。
鲁路修穿越前虽然学过相关的历史,但也正因为后世那座水电站存在了太久了,所以鲁路修穿越前看的地图,都是有这座水电站之后的地图,那些地图上的第聂伯河中段压根儿就是个大水库大湖区。鲁路修也不可能特地去查“ 、水电站修建前的地图”。
这就导致鲁路修对眼下 、这一段第聂伯河的地理环境不太了解,也得亲自来实地看了之后,才发现问题一大堆。
还是那句话,打仗哪有没意外的,遇到新问题那就解决呗。
众多参谋军官合计了一番,也一致认为“指望合围叶卡捷林娜斯拉夫的守军是不可能的”了,
那就沿着铁路一线平推、只求攻城不求歼敌吧。
一旁的隆美尔大致计算了一下他部队的休整情况,首先建议道:
“我的部队应该是结束休整最快的,因为扎波罗热破城之前就已经歇了几天了。如果把进攻的矛头任务交给我,我可以在 !
我就沿着铁路打,这条路不存在被泥泞干扰的问题。推进距离也不算太远,不用担心孤军深入被哥萨克骑兵切断后路的问题。”
其余参谋人员们相视一眼,也觉得隆美尔所言可行。
不过做参谋预案肯定不可能只看那么近,讨论了如何夺取叶卡捷林娜斯拉夫的问题后,肯定还得进一步商讨后续进兵方向。
众人当中,最喜欢讨论大局战略的冯.博克,便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打下那里之后,我军仍然没有水运优势,还是只能沿着铁路线推进。而且这个季节,第聂伯河两岸的泥泞会比其他大草原腹地来得更早更严重。
我们原计划是1个月结束第一阶段的战斗,等泥泞季到来后,让轻型坦克入列,利用坦克的越野性能强于轮式装甲车的优势,再对基辅发起合围进攻。
现在第一阶段的战斗有可能超额提前十几天结束,这个时间点有点尴尬,泥泞已经开始来了,而坦克还没装备到位,要提前进攻基辅吗?
如果提前进攻,但最后穿插不够到位不够猛烈,功亏一篑,会不会反而给敌西南方面军逃脱的机会?”
伦德施泰特和隆美尔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看向了鲁路修长官。
鲁路修沉吟了一会儿:“最后扑向基辅的时候,确实必须确保全军的突击力量足够迅猛,不给敌人往北撤退的反应时间。等到泥泞季开始后、我军有了坦克,这样的包抄歼敌会更有把握。
到了泥泞环境下,敌人除了骑兵还能突围,载重车辆的行进速度都会很慢,硬质车轮的马车也动不了。到时候,他们就算发现打不过了要撤退,也只能是抛弃装备轻装徒步撤退。
而我们的坦克都是轻型坦克,动力和履带结构足够应付这种程度的泥泞,突进表现会远比轮式车辆好——
所以从技术和战术层面分析,按原计划的时间进攻基辅,甚至再稍稍延后,都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政治和经济的层面考虑,是否会有其他不利影响。”
。政治上和经济上有没有问题呢?
鲁路修抛出这个假设后,大家都面面相觑,并无法立刻做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