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扫清雷场,奇袭登陆德涅斯特河口
鲁路修提到的给飞艇安装小口径战防炮、从空中俯瞰扫除漂浮水雷的想法,暂时也只能先记下来,留待后续波罗的海友军付诸实践了。
眼下的德玛尼亚黑海舰队,肯定是没时间操作这些活了。他们现在能够做的,只是让后面几艘飞艇带上重机枪、装满机枪子弹过来接班,然后用重机枪尽量扫爆漂浮的水雷。
重机枪的子弹不一定打得穿水雷的金属外壳,但只要射中水雷的引信触角,还是能很轻松让水雷误触自爆的。
这一临时变招,当天下午就用上了,一试之下,果然比用水面的鱼雷艇一炮一炮瞄快捷得多,而且不容易有漏网之鱼。
水面鱼雷艇搜索漂上来的水雷时,很容易看走眼看漏。而从空中以较低高度俯瞰,视野则非常清晰,一览无余。整个扫雷作业的后半段工序流程,也因此效率暴涨。
这一招,也是人类史上未有的创新,是鲁路修自己实事求是想到的,并非抄任何前人的智慧——
因为重型刮底扫雷链,本该在二战才出现,而二战时,飞艇因为生存性堪忧早已退出现役了,海军只能靠扫雷艇来执行这类任务。
是鲁路修提前发明了重型刮底扫雷链,才让这件武器和飞艇在时间线上出现了交迭共存,也意外为飞艇找到了另一个发挥余热的新用途——或许将来帝国海军的飞艇,除了侦查以外,还能转入扫雷,配合拖扫雷链的军舰一起使用,事半功倍。
整个7月 ,配合默契,扫雷进度大大超过预期,足足把苏利纳以北 !
如果对 ——整个世界大战期间,露沙黑海舰队一共部署了3万5千枚水雷,这是在好几年的时间里累计布的总数。
所以一次扫掉 ,把所有雷都撒下去,差不多就是这个量。
当施佩上将最终听到属下汇报的扫雷进度时,整个人都惊呆了。
“居然扫了这么远?一天 、每天扫出几海里的安全航道就不错了。就算测试重型扫雷链的时候,一天也就最多 。现在再配上飞艇,居然有 !”
施佩上将非常振奋,对鲁路修也是愈发夸赞有加。
施佩上将身边的其他部将,如名义上已经是奥斯曼海军中将的威廉.苏舜,也都对这位陆军转来的神奇登陆部队军官刮目相看。
(注:威廉.苏舜原本是德玛尼亚海军少将,战争开始后按德玛尼亚高层的意思,随“戈本号”等船加入奥斯曼海军,奥斯曼人给他高配到中将。去年“戈本号”和露沙人的2艘“圣叶夫斯塔菲级”之间的萨利赫角海战,就是威廉.苏舜指挥的。)
而敌方的露沙黑海舰队,直到 ,当天他们还在忙着应对空袭,并没有往南边派出侦查舰队搜索。
连自己的水雷阵已经被扫掉 ,上下不齐心。
这也是当时露沙海军的一个通病,就是中下层官兵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差,只要高级将领没想到安排的事儿,下面基本都是拨一拨动一动,也不会去提醒。
一个个都像是“老师忘了布置作业、学生就闷声发大财正好不做作业”,完全没有好学生去提醒老师布置作业。
而且别说是没布置任务了,即使布置了,中下层官兵也经常会抗命不愿出击,甚至闹出哗变。黑海舰队这边,多年前就发生过著名的“波将金号”哗变,后来还拍成电影了。
波罗的海那边,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尼古拉.奥托维奇.冯.埃森也曾经下令“甘古特级”战列舰主动出击寻找战机,但是被士兵们哗变拒绝出战,认为是送死。
一战时露沙水兵对沙皇的忠诚度,实在是可疑得很。连最终终结沙皇的那一声炮响,都是“阿乐尔”号装巡的水兵打出来的。
这一切松松垮垮的散漫劲儿,最终让黑海舰队对德玛尼亚人的扫雷行动反应迟钝,整整两天都没去侦查一下。
于是, ,“哈米迪耶号”和“梅德迪耶号”继续往前强拖扫雷链趟路。 、反复观察海面扫射铰断锚链后浮上来的漂雷。
到 ,此处距离苏利纳至少有 。
直到这时候,德玛尼亚舰队才遭遇了一些不幸——顶着护盾趟雷的“梅德迪耶号”巡洋舰自己触雷了。
当时有两颗露军布设的锚雷被部署在非常接近的位置。第一颗锚雷撞上了“梅德迪耶号”顶在船头前方几十米的防护格栅上,把格栅炸烂了。
而军舰靠着惯性继续往前滑行、并没能立刻停下更换格栅,结果就撞上了从防护格栅破口里漏进来的第二枚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