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米诺陶级”的教训,飞艇们也不敢再轻视那些防空火力改造得比较强的新军舰,只专挑防空少的软柿子捏。
在又炸沉了1艘“查塔姆级”轻巡、2艘驱逐后,飞艇队就赶紧收工。此行总计被击落2艘飞艇,受伤2艘。
被击落的那些、都是在冒险攻击“米诺陶级”时付出的代价。击伤则是被敌战斗侦察机在最大升限上、以后座机枪朝天仰射的流弹所伤,但伤势都不明显,检修一下还能用。
……
对哈里奇港的轰炸,最终造成了布列颠尼亚人4艘装甲巡洋舰、1艘轻巡、2艘驱逐舰,总计7艘军舰的损失。但因为是港区,船基本上还可以废品回收,人员伤亡也比较少。
只有胡戈.施佩勒击沉的“酒神号”直接殉爆了、以及那艘“米诺陶级”被多枚重磅炸弹击中,还被飞艇砸了,被氢气囊的余火引燃了全舰大火,这两艘船加起来死了一千多人,其余大部分船员都跑了。
此番空袭,总计造成布列颠尼亚海军伤亡 。
同一时刻,派去苏格兰最南面的罗塞斯港(爱丁堡的外港,位于爱丁堡湾的口子附近)执行轰炸任务的那 。
飞艇航程太远,导致的累积误差太大,最后飞临港口上空时,部分军舰已经警觉起来、可以勉强低速启航了。
与东线露沙的黑海舰队相比,由此也可以看出布列颠尼亚皇家海军是有东西的。军舰的警觉性很高,罗塞斯港内停泊的军舰,居然还保持着锅炉低压状态,遇袭时不至于完全冷启动。
飞艇抵达港口上空时,也遭遇了更多的 ,最终的飞艇的损失倒也不大,只被击落了1艘。
但另有3艘飞艇遭遇了风暴和其他因素导致的机械故障,最终即使勉勉强强飞回来了,也要进行修理,短期内不能再用了。
轰炸战果方面, 。
由于罗塞斯港有很多大家伙可以炸,飞艇队倒也没有在小船身上浪费炸弹,所有飞艇分成两队,排着队儿地集中朝两艘无畏舰投弹,连校射都没怎么校射。
最终,停泊在该港的、目标最为明显的“海王星号”战列舰,遭到 。
而这艘始建于 、竣工于 ,舰体中部两座主炮塔互相背对背放置、夹着主烟囱。
当时这么设计只是为了尝试让所有主炮都能朝着一侧射击、且射界也比较开阔。
在“海王星号”之前,其他更早期的布国战列舰,都是做不到全部主炮朝一侧开火的。从“无畏号”到“柏勒洛丰级”再到“圣文森特级”,哪怕也都是装了 ,单侧只能集中8门齐射。
而“海王星号”的激进设计,属于典型的“为了火力输出而不顾安全隐患”反面案例。这艘船建成后,皇家海军在演习测试时发现了问题,所以这一级就只造了1艘,后续计划都取消掉了。
后来皇家海军紧急调整设计,才有了“巨人级”战列舰。“巨人级”比“海王星”最大的改进,就是不再追求5座主炮塔都严格挤在中轴线上,中部的两座能分别朝左右舷稍微错开一点,增加炮塔防护的安装裕量。
但不管怎么说,“海王星号”这艘试验作还是留了下来,并且在今天的罗塞斯港被飞艇部队逮住了。
足足 ,还有4枚近失弹。
按说3枚 。可其中有1枚刚好炸在了舰体最正中的位置,沿着主烟囱滑落后,刚好炸在2号、3号主炮塔之间的位置。
这个位置能直接炸毁主烟囱,而且爆破的威力刚好可以炸到两座主炮塔“背靠背”的薄弱后部——而在正常海战中,这个部位是绝对不可能被击中的。
因为正常海战时,所有的炮塔都要朝向敌舰,只有正面装甲或是侧甲、顶甲有可能中弹,炮塔正后方是绝对不会中弹的。
可这次的攻击,偏偏来自从天而降的灌顶。一枚 ,还炸穿了2/3号炮塔薄弱的背部装甲。
炮塔内的输弹井隔门倒是关得很死,但仅仅是放在炮塔内部的4枚炮弹殉爆,加上炸弹炸出的纵深缺口,还是撕裂了输弹井侧壁和轮机舱顶盖。
很快,2号和3号主炮塔下方的弹药库发生殉爆,这两座主炮塔连同主烟囱,一起被炸飞上了天。
惊天动地的大爆炸,甚至把战列舰旁边的几艘驳船、拖船都炸沉了,也惊呆了罗塞斯港内的全部官兵。
,其他都是锦上添或凑数的。
当“海王星号”沉没的时候,所有飞艇上的官兵都瞬间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
光这1艘战列舰的造价,就抵得上 。
而剩余的5艘飞艇上的 “柏勒洛丰级”还是“圣文森特级”的战列舰附近。
可惜只有1枚直接命中,炸在了上层建筑最密集的位置,炸塌了后舰桥的瞭望塔和后烟囱,但并没有损伤到舰体主结构。上层建筑的损坏,修个三五个月就又能用了。
倒是如雨落下的炸弹里,有一些虽然炸歪了没炸到主目标,但却歪打正着,炸中了旁边泊位上的一些小船。
最终,有2艘小型驱逐舰,因为近失弹在水中爆炸、撕裂了船壳的水下防护,也被这次轰炸波及沉没。
……
(海王星号)、轻伤1艘无畏舰(事后查明为“圣文森特级”的“科林伍德号”)
击沉4艘装甲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