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如果没有鲁路修,尼古拉大公的部署

第 如果没有鲁路修,尼古拉大公的部署原本并不算错

面对沙皇侄儿的呵斥,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并没有退让的意思。

对于露沙帝国而言,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只看国家利益、国家存亡。

只要他认为自己的战略是对的,就必须说出来,而不是顾忌沙皇侄儿的看法。

历史自然会证明自己的正确。

所以,他就语重心长地陈述了自己的决策理由:“陛下,臣说集结 ,这个数字也不是随便乱说的。

臣仔细分析过敌人的后续战略,从立陶宛到利沃夫南北对进、最终在沿布格河在布列斯特掐断波兰突出部,是其中最最可能的战略,他们这么干的几率至少在九成以上!

所以帝国的应对策略,也必须有重点、有针对性。如果把军队平铺在防线上,才会造成最大的灾难,最后哪里都守不住!”

尼古拉二世已经听不下去了:“ ,而且你想过没有,集结了 ?其他地方不要了么?”

尼古拉二世虽然有些愤怒,但依然回绝得很有技巧,他并不是铁口直断地拒绝对方的劝谏,而是把问题抛回去:你说要抽人,那具体从哪里抽,就要对方负责。

如果说得不靠谱,那就再拒绝,说起来沙皇也算虚心纳谏了,是劝谏者自己拿不出更周全的好方案。

而如果说得靠谱,实在不好拒绝,听听也就听听了。但将来执行过程中要是发现了什么新的纰漏,就得向献策人追责了。

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知道这个问题躲不过,也知道沙皇侄儿在打什么主意,但他不能退让,只能亲自担当下这些风险:

“要集结 ——要么从帝都附近抽调近卫陆军,要么从基辅罗斯大平原地区抽调驻军,要么从外高加索地区抽调。除了这三条战线,其他地方无兵可抽了。

外高加索方向,占用的绝对兵力人数其实不算多,哪怕抽调10~ 。所以重点只能是抽调帝都附近的近卫军,波罗的海沿岸、尤其是芬兰湾沿岸的驻军。

其次,则是抽调基辅罗斯大平原的驻军,但基辅罗斯平原也有被敌军进攻的风险,所以这个方向只能是补充,不能是主要来源。”

尼古拉二世并不如他叔叔那么懂军事,听了这个具体建议后,一时竟不知道怎么反驳,就表示会考虑,然后说自己饿了,让宫廷侍从传膳,并且留叔父一起赐宴。

宫廷便宴,君臣也不可能同席,为臣者要远远地在一旁单摆一桌。

尼古拉耶维奇大公被支开后,尼古拉二世便有了操作空间,他趁着吃饭的时候,让近侍另外带话出去,找来自己军事上信得过的宠臣,让他们分析一下从帝都附近乃至基辅罗斯大平原抽调援军的利弊得失。

尼古拉二世现学了一番,午宴结束后,便再次跟叔父继续方才的话题:

“叔父刚才饭前所献的策略,似乎有些冒险了吧?敌人对基辅罗斯平原的进攻可能性,应该不会低于进攻波兰太多,抽调当地的军队,不是在把基辅罗斯大平原白白送给敌人么?

至于帝都附近的军队,如果抽调了之后,敌人从立陶宛中部往里加方向前进,甚至突破里加来到芬兰湾南岸、威胁王畿,到时候谁又能负责?”

尼古拉耶维奇心中一凛,知道沙皇侄儿肯定是现学听信了些什么不专业的谗言,连忙抗声分辩:

“这些吹毛求疵的见解,陛下不可听信!基辅罗斯大平原确实无险可守,敌人如果推进,我军也确实容易丢失一些土地。但只要敌人敢继续深入,最终必然会付出代价!帝国只要将来腾出手来,从北侧重兵南下、直插黑海之滨,敌军来多少人都能被围歼!

第聂伯河等大河的上游都握在帝国手中,敌人无法掌握完整的水运网络。帝国的铁路网,也是以彼得堡和莫斯科为核心辐射出去的。基辅罗斯平原上很多城市,看起来彼此不远,但却没有铁路直接相连,至少也要经过基辅或哈尔科夫这两个地区性的枢纽节点。

所以,只要帝国守住基辅和哈尔科夫不丢,基辅罗斯平原上那些小地方,就算暂时丢了,敌人也迟早会因为深入我境过远、补给后援不济。最终,帝国从基辅和哈尔科夫南下,轻易就能掐到海边,将深入的敌军围歼!

至于北线的波罗的海沿岸,情况也是类似的。敌人现在的问题是,他们南北两翼已经深入我境内较远了,如果继续加长这两翼,他们的后勤补给困难就会越来越严重。相比之下进攻波兰对他们而言是最划算的,因为波兰比其他地盘离他们的本土更近,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又讲了一大堆关于后勤困难的分析,总而言之,就是强调敌人孤军深入会有多危险、我大露沙帝国的地皮基建有多么烂,敌人如果不平推而是重点穿插,那就是找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