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全歼三国联军

大约有5个师的6多万名塞军跑得比较快,预见到情况不对,就顺着多瑙河往下游溃退狂奔。

还有 。

塞军的战斗意志倒是比露沙军还强大一些,加上他们是刚刚才被围,物资还算充足,弹药也够再打上十天半个月的。所以塞军没有立刻投降,而是选择顽强抵抗、多次尝试突围。

这主要是因为塞军和奥国的仇恨比较深,互相也打了很久了,都认为奥国不会放过他们。

不过,随着战争拖到了5月底,这种抵抗也渐渐没有意义了。

因为这时候北线的露沙西南方面军已经被全歼,奥第3、第5集团军的骑兵部队率先被解脱出来。

奥军的5个骑兵师掉头南下,帮助德第6集团军加入对塞军的包围圈。

到6月3日,奥第3集团军的几个步兵师也赶到了战场,包围圈外面的联军越来越厚实,最终此战一直打到6月7日,以塞军被德奥联军全歼告终。

塞军总司令普特尼克元帅,最终也被击毙在奥赛边境城市苏博蒂察。

……

德奥联军围歼了塞军主力后,于6月上旬趁机南下反攻。

此次战役之前,塞国陆军总人数,也只在 。

如今那 ,总共也就只有 。而且刚撤回来的那6万人,是丢掉了绝大部分辎重和重炮的,战斗力已经锐减了好几成。

塞国方面当然也临时紧急动员了很多此前从未经过军事训练的平民充军,从5月下旬开始紧急训练,德奥联军反攻入境的时候,这些新拉的大批士兵也就刚训了2个星期,武器也没有配齐,要好几个新兵合用一支步枪。

靠着这些部队,要想守住德第6集团军的攻势,几乎是痴人说梦。

塞军不愿意放弃边境,在6月8日与德奥联军在多瑙河畔原本国境线附近,又爆发了一场鏖战,试图御敌于国门之外——

之所以有这样的痴心妄想,也是因为塞国总司令、普特尼克老元帅战死了,新上来的人不够老成持重,又被军心民意所裹挟,必须强硬。总不能试都不试,就直接放弃边境吧?

年轻将帅的血气方刚,很快就付出了代价。

这种在平原地带的边境作战,完全正中德奥联军下怀。超过4万名原本负责守家的、状态不错的老兵,分属3个整编师,被德奥联军在2天内击溃。

还有 。

边境被突破后,塞军倒是稍稍清醒了些,没敢再节节抵抗。

可是当德奥联军打到贝尔格莱德附近时,还是不忍直接放弃首都,最后又跟联军打了一场围城战。

贝尔格莱德最后虽然守了一个多月,可也再次付出了7万正规军、几十万新拉壮丁的代价。

而且德玛尼亚人并没有全力攻城,他们眼见死守城池的人数众多,便分出了两个军包围城市,后续让一部分奥军跟上来围城。

德第6集团军的主力,则急着绕过贝尔格莱德、沿着多瑙河继续顺流而下,去收复罗马尼亚——因为早在此次战役之前,鲁普雷希特公爵在跟鲁路修商讨战略方针的时候,鲁路修就跟他提到过一点:

未来帝国的作战方式,会更多地依赖石油,半履带牵引车,以及将来的其他装甲作战车辆、履带车辆,都会需要石油。

所以,既然罗马尼亚参战了,趁机夺取罗马尼亚的油田就显得非常重要。

鲁普雷希特只是分兵围困贝尔格莱德,剩下的集团军主力就继续猛扑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国内,原本就只有 ,也没太大的动员力度。

在匈牙利战场被歼灭2个师、包围投降掉3个师、逃回来3个师后。截止到 ,也就只剩6~7个师了。

鲁普雷希特公爵要顺势灭掉罗马尼亚,难度是不大的,这里面关键的差异,只是在于能否安全夺取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

在地球历史上,罗马尼亚国内是有布列颠尼亚军事顾问团存在的。最后 ,炸毁了油田,就是害怕被德玛尼亚人得到。

当然,这一世有了鲁路修这个先知先觉的穿越者帮着查漏补缺,这方面的小问题就不足为道了。

而鲁路修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

就是一边从利沃夫沿着喀尔巴阡山东麓的铁路线南下,靠着缴获的露沙人宽轨机车和车皮,一路稍微占领一些基辅罗斯黑土平原上的边缘地带。然后穿过基辅罗斯地区进入罗马尼亚,从罗马尼亚东北角攻入其领土。

同时,他也知道,直接强攻罗马尼亚本土肯定是不行的,最后多半布国顾问团还是会炸油田。

所以,还要辅之以另外一手:最后再用一次伞兵团空降。在地面部队距离普洛耶什蒂油田至少两百公里时,就提前用飞艇飞越喀尔巴阡山脉,在普洛耶什蒂空投部队,然后快速强攻油田区。

(注:下图为整个喀尔巴阡-匈牙利战役期间,德奥联军主要反攻方向路线图。红色为战役开始时双方实控线,外围的黄色为战役结束时双方最终实控线。红线和黄线之间的部分,为本次战役期间新夺取的土地。)

当鲁路修提出伞兵空降时,他身边都有不少持重的军官,希望他别冒险了。因为刚刚才用过一次伞兵空降夺取利沃夫,敌人哪里会不防备?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