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用敌人的尸体把杜克拉山口的海拔堆

但狠辣凌厉的利奥波德老元帅,并没有给尤多维奇上将机会。

他在突破塔尔努夫后,就让德第 、翻山越岭冲泥泞,插到了热舒夫和杜克拉山口之间。

德第 ,跟北上折返的露军发生了激战。

双方在喀尔巴阡山区最险峻的地带作战,部队都很难展开,厮杀异常惨烈,一方想要堵死道路,一方想要夺路打通。

不过,在最初一两天的相持绞肉后,德第 ——而这一优势,主要来自于前几天戈尔利采突破战中、被用到抛锚、如今又被紧急修复的那几十辆柴油机半履带牵引车

5月 ,半履带牵引车有多么好用。

要不是那天有半履带牵引车,以黑土地平原区春季翻浆期的泥泞,重炮根本就拖曳不到戈尔利采那种偏荒的阵地。

所以那天的血战结束后,虽然所有车都跑到抛锚为止才停手。但战斗一结束,这些破车就得到了元帅最高程度的重视,让集团军的维修营不惜代价抢修。

后方的斯柯达公司,也被勒令源源不断运配件过来,有些就是直接把生产线上还没来得及组装的半成品零件拖过来、直接替换。

为了抢时间,利奥波德身为元帅,还越过斯柯达、直接给柴油机引擎供应商bmw打电话,让bmw送来一批备用发动机,发现前线牵引车引擎故障,就先直接替换,坏引擎战后再慢慢拉回去修。

老元帅亲自在电话里大吼:“不要考虑钱的问题!不要管浪不浪费!有多少维修备件就直接拉到前线。立刻、马上!有多少要多少!”

如此三四天下来,倒是有超过 。

然后,利奥波德元帅立刻按鲁路修参谋战前教过的“半履带牵引车的几种主要用法”之一,让这些修好的车拉着重炮,往杜克拉山口北侧东西两坡的一些要害高地上,拖曳重炮、构筑封锁火力点。

喀尔巴阡山脉是极其险峻的,杜克拉山口附近,正常行军,只能是沿着垭口谷道前进。重炮倒也能拖曳过去,但只能是走谷底,几乎不可能上东西两侧的山坡。此前露沙军主力南下,也是沿着谷底把炮拉过去就完事,从没想过让重炮上山。

在地球的战史上,奥国倒也有过“一千个人拖曳一门重炮上山顶”的操作,但那都是极为罕见的个别行为。

但如今,德玛尼亚军有了大功率半履带牵引车,在复杂、大坡度地形爬坡牵引重炮的事情,也就一下子容易多了。

柴油机耗油快、要专门为其准备柴油……这些小缺点,在此时此刻,还算是问题么?

切身用过之后,德 。

这车解决的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能不能”的问题。

没有这车,很多地方直接就上不去、过不去。有了之后,引发的是质变。

随着几十门重炮被先后拉到杜克拉山口以北10~ 。

在山区作战,大炮的自然射界受到严重制约,很多时候只能用曲射、抛射火力进行支援,但其精度、威力,肯定都远远不如直瞄火力。

而且山体的存在,会让很多弹道被挡住,有些地方想打都打不到,火力死角太多。

也就只有迫击炮、掷弹筒之类的高抛物线武器,才能勉强克服山体的弹道遮蔽问题。但那些武器连膛线都没有,射击精度是很差的,作战效能跟直瞄线膛炮肯定不能比。

当德 ,

尤多维奇上将再指望重新打通杜克拉山口至热舒夫的交通线,就已经变成奢望了。

露沙军士兵整个团、整个师地沿着杜克拉山谷往北冲锋突围,但是都被山坡两旁数十门大口径重炮直瞄狂轰。

山坡两侧的轻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也都往露军头上猛砸。

露军好不容易组织起重炮试图反击,但射界狭窄、阵地低矮的露军重炮,完全不是居高临下的德炮对手。

德玛尼亚人的飞机侦查及时给己方炮兵报点,轻易就能拔除露沙人的炮兵阵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