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一些锅炉,会带来军舰舰体的动力下降,航速下降,或许做不到原设计的 。
但马肯森级船体龙骨都还没铺完,完全可以在水线面以下尝试搞个原始的“球鼻艏”,减少兴波阻力和上浪。
至于“巴里亚级”战列舰的前2艘,已经完全改不了了。但后3艘,虽然改不了水线以下的“球鼻艏”,可调整一下水线以上的干舷设计,把“平直艏”改成丑国战列舰那样的“飞剪艏”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具体“球鼻艏”和“飞剪艏”的尺寸和弧线要怎么搞,鲁路修是不懂的,但他只要给克虏伯和威廉造船厂设计局提供这些思路,启发他们努力的方向。
在原本一张白纸的基础上,要想取得一点进步实在是太容易了。
随便改改船头的造型,减少的兴波阻力和上浪,就足以弥补锅炉稍微减少带来的航速下降。
地球历史上的“大和级”战列舰,那么重的吨位那么小的动力,还能跑 ,优化水线面造型才做到的么。
在鲁路修的点拨干涉之下,未来“巴里亚级”战列舰的前2艘,或许仍然只能航行21~22节。
但后3艘应该能提升到 ,提升高风浪海况下的射击精度。
至于船头改造最全面的“马肯森级”,或许能在主炮改三联装、还减少了两排锅炉的情况下,仍然保住 。
……
鲁路修在柏林忙碌到4月中旬,他能为海军和克虏伯做的点拨,基本上也都做了。装甲战车的前期研发工作,也已经顺利展开。
战舰从建造到形成战斗力,需要的周期实在是太长,所以有些布局也不得不提前很久就开始操心。
“巴里亚级”前2艘投入实战,差不多要一年以后了。在鲁路修的运作下,这些船是可以参加日德兰海战的——如果这个世界也有日德兰海战的话。
后3艘可能要1年半到2年内分批服役。
至于“马肯森级”战巡,最快也要2年半后进入实战,后续几艘造得慢的,可能是3年后。
这些船,将来主要是逼迫不列颠尼亚人坐回谈判桌前的重要筹码。如果运气好,也能捞到一些在战争后期展示肌肉的机会。
而就在鲁路修滞留柏林期间,国际上也终于发生了一些大事。
意呆利人正式向奥国宣战了!
只不过,意呆利人还是如鲁路修预料的那样傻,宣战后没有立刻进攻,只是在原地静坐呐喊。便如一场“静坐的战争”。
既然意呆利人已经宣战,鲁路修也就必须返回部队,结束他这段时间的休整假期了。
他得重新把精力放到前线军事上。
——
ps:今天如果有第二更,也得很晚了。明天培训结束,但周末又要忙小孩开学的事情,下周二争取恢复正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