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补完最后一块短板

人家还有后台关系,真偷了人家的思路另起炉灶得罪了人,这买卖就不用做了。

一番谈判后,最终方案是这样的:

新的成品药公司,总股本作价 %制造成本价问法本采购原料药、产出缓释成品药。

鲁路修个人出资 %。巴登王室和巴里亚王室都出资 %,这样一共就是 。将来还有什么关系需要协调的,鲁路修会负责从他那55%里面去想办法搞定。

法本化学可以派家族的职业经理人过来,管理日常研发生产,但在重大决策上,必须服从鲁路修及其背后的国家机器决策。

而法本化学提供一批研发人员和实验设备,立刻开始“缓释药”的研发,并且把丑国人前几年弄出来的胶囊技术也再改良改良。这一部分实验设备和技术力量,作价 ,占股25%。

至于新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的厂房设备和其他硬件,也可以用前面那 。反正这些化工集团本来相关设备就很齐全,甚至有多出来的。

原本历史上,磺胺被投入实用,是先靠 “百浪多息”这种“在肠胃里会自然反应释放出磺胺的前药”。

而现代“缓释胶囊技术”,反而要到 “尚未研发出百浪多息”的瓶颈,反而是不太现实的。因为现代缓释胶囊要用到很多高分子材料作为缓释骨料。

而 。

不过如今鲁路修也可以想办法搞点猴版的替代品,

反正“缓释”的第一步思路就是为了让药在胃里别被胃酸彻底溶了,最好撑到肠子里再溶,所以把胶囊加厚一点是可以做到的。

进了肠子之后,胶囊已经溶完了,还希望里面的药慢慢释出,这时候就要找一些能把药粉混在其中的、消化慢的东西。没有高分子材料时,可以考虑蜂蜡加上一些别的东西,总之就是混合在一起制造成硬质药膏、最好在肠子里上好几个小时才溶完,这样药粉也能慢慢被吸收,别一下子肝肾代谢压力过猛。

具体细节反正还得慢慢研究试验。

而这一细节,也是鲁路修将来确保技术壁垒的关键——将来哪怕打仗一两年后,敌人也发现德军用了磺胺药救伤员,然后他们也去制造磺胺。

但只要他们没有缓释药的思路,直接吃下去几分钟就吸收完了,那敌人的伤兵多半也会肝肾衰竭的。

磺胺本身是容易被化验出来的,但缓释的那些杂七杂八天然辅料,就不容易被化验出来了。

当然,用天然生物制品的辅料,相比于纯净的高分子缓释骨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最后的成品药保质期会很不稳定——但这在战争年代也影响不大,打仗的时候伤员那么多,磺胺生产多少吃多少。根本不存在储存好几年、囤到变质的情况。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