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陛下无子,社稷不安

他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许。

“其先祖吴克忠、吴克勤,于土木堡随驾殿后,力战而亡。其后吴瑾、吴琮,又于曹石之变时,为护卫长安门,双双殉国。大明勋贵之忠烈,成祖以后,无出其右。”

他看着徐允祯,话锋一转。

“一时急躁,算得了什么?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真到了国家衰亡之时,真靠得住的,还得是这等看似急躁的刚烈之人。”

“你评他为中等,是站在平日里看。但若站在今时今日的国朝大节上看,他当为上等。”

徐允祯脸上微微发烫,父亲的这番话,让他看到了自己眼界的局限。

他犹豫了一下,忍不住问道:“父亲,那您觉得,陛下所言的‘人地之争’,这时代之问,当真无解吗?”

徐希皋沉默了。

他望向窗外,目光悠远,仿佛穿透了时空。

“解,终究是有解的。”他缓缓说道,“征伐、开拓、增产,乃至陛下作势欲起的新政……若真能澄清寰宇,续上我大明百年的国祚,并非难事。”

徐允祯忍不住追问道,“但百年之后呢?那推演百年以后可是有三万万人口,纵使吞并四边,又如何容得下如此之多生民?”

徐希皋摇了摇头,收回目光,“别去想那么远了。百年之后,我固然不在了,你也肯定不在了。把眼前事做好,才是正理。”

他话锋一转,又回到了刚才的话题。

“你方才评李国桢为上等,其实也偏了。”

“此子口舌便给,才干都浮于表面,看似精明,却不喜问下事,不愿做实功。长此以往,不过是下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罢了,成就终究有限。”

这话看似说李国桢,却其实在点徐允祯本人了。

徐允祯微微拱手,道:“父亲教训的是,孩儿……受教了。”

“你愿意改,就好。”徐希皋叹了口气,“你要记住,这位新君的眼光,比我们想的都要细。寻常的夸夸其谈,入不了他的法眼。”

见儿子面露疑惑,他解释道:“你们只看到这人地之问,只看到这三次日讲,却没注意到,这经世公文是从何时开始推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引导诸位大臣去思考这些问题的。”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道,“是八月三十日!是陛下登基后的第六天!”

“所谓的人地之问,不过是最终结果而已,这经世公文才是陛下真正要抓住的东西。”

“这事可不只是你看到的这么简单。”

徐希皋又从书案上拿起一份装订好的厚厚册子,递了过去。

“这是所有经世公文历次递上去后,陛下批改打回的所有版本,你要一个个从头读过。”

“不仅仅要看最终公文,还要去看过程中陛下到底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又最终要抓住什么!”

“明白吗?!”

徐允祯恭敬地接过,沉声道:“孩儿今晚就读。”

“不仅要读,还要写。”徐希皋的语气不容置疑,“你自己选个方向,也动笔写一篇策论,写好了,交给我看一看。”

“啊?”徐允祯一愣,“父亲,我们不是说,先不着急吗?”

“不着急,不代表不练手。”徐希皋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若真的时机来了,你文章写不来,事情办不妥,扶都扶不上去,那才是最大的笑话!”

“孩儿……明白了!”徐允祯重重点头。

徐希皋这才满意,他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继续考较:

“襄城伯一事,你怎么看?”

徐允祯定了定神,将自己的分析娓娓道来。

“京营整顿,势在必行。保定侯梁世勋怕是坐不稳这个位置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