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大明今日之问题(三)

“或许有些膏腴之地,生民尚可再安稳九十年,甚至更久。”

“但有些贫瘠之所,恐怕早已是干柴遍地,只待……烈火了!”

朱由检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他点了点头,顺着孙传庭的话,问道:

“是陕西?”

孙传庭听到这两个字,眼中先是闪过一丝惊愕,随即化为了然与钦佩,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陛下!是陕西!”

“按此篇公文推演,地不足食,则黔首必然揭竿而起,四处流串。流民所过之处,烧杀抢掠,田亩荒芜,则所产之粮愈发不足。粮食愈少,则从贼之民愈多。”

“如此循环往复,天下之崩坏,必将从一隅之地开始,而后席卷天下!”

“至于此事何时而发,或许是一场天灾,或许是一名酷吏,又或许是一桩边事……此,则非臣所能知也。”

他说完,对着御座深深一揖。

殿中,落针可闻。

朱由检沉默了片刻,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由衷的笑容。

他轻轻地鼓起了掌。

“彩!”

一声赞叹,打破了沉寂。

朱由检看着他,缓缓说道。

“孙传庭,朕记住你了。”

此言一出,殿中百官,顿时向孙传庭投去了混杂着羡慕、嫉妒、懊悔的复杂眼神。

尤其是那些同样想到了这一层,却没有机会被皇帝点中之人,或是不敢主动起身发言之人,更是痛心疾首。

孙传庭强压下心中的狂跳,躬身谢恩,退回原位坐下。

他的心,砰砰直跳。

这位天子,和天启皇帝,不一样!

不!

他似乎和历朝历代的任何一位皇帝,都不一样!

孙传庭前面一番石破天惊的论断,让殿中略微缓和的气氛再度凝固。

“陕西”,“流寇”,“没有九十年”……

这些论断全都正确无比,殿中之人除了翰林的先生们、勋贵们可能接触的政务不多,感触不深以外。

其余文官,不管在任还是起复的,对这个推断都无话可说。

御座之上,朱由检一句“朕,记住你了”,更是让众人心中五味杂陈。

他们本以为,这场惊心动魄的日讲,到此就该结束了。

毕竟,连亡国的具体地点和方式都“推断”了出来,还能有什么比这更骇人听闻的?

回家洗个澡,点个香,想一下写什么经世公文算了。

毕竟这位新君手段如此老练,一点也不像常居深宫之人。

谁会没脑子地直接往脸面上冲,就算有些事儿不好办,不愿办,那也得拿去台面下操弄才是。

然而,皇帝却并没有停下。

御座之上,朱由检的声音再次响起。

“诚如孙卿所言,我大明的时间,绝不可能有九十年。九十年,不过是最理想的状态罢了。”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深意。

“但,世事之复杂,又岂止孙卿所言这一个因素。”

“算了,朕也不多说了,诸卿听下去,便知分晓。”

他的目光,终于投向了那个从始至终,都像雕像一样沉默的锦衣卫百户。

“骆养性。”

“现在轮到你了。”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