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中。
朱由检正背着手,站在沙盘之前,不知道正在想些什么。
“陛下。”高时明轻步走了进来。“结果已经出来了。”
朱由检缓缓转身,从沉思中抽离,他点了点头,接过高时明递上来的名册。
就在不久前,他于勇卫营校场,亲自接见了奉召入京的九边精锐。
按照他的旨意,每镇选派两名队官,十名选锋。
这些人,都必须是亲手斩获过西虏或女真首级的真正勇士。
如今,距离京师较近的宣府、大同、密云、蓟镇四镇官兵已经悉数抵达,一共八名队官,四十名选锋。
至于更遥远的辽东、陕西等地,则还需些时日。
朱由检的目光在名册上缓缓扫过,上面没有一个他所熟悉的名字,但这并不出乎他的意料。
有趣的是,在这四十八人中,竟还有七名“夷丁”。
所谓夷丁,有的是归降的蒙古人,有些是战俘,还有的是活不下去前来投军的牧民。
当然更多的是专门过来中原寻富贵的。
如今的蒙古右翼,王公大臣醉生梦死,战斗烈度极低。
所谓勇士,真不一定能比能算账会管账的汉人吃香太多。
他们的面貌看起来与中原人差别不大,甚至学着汉人蓄起了长发,只是多数人官话说得还是结结巴巴。
但这不重要。
英雄不问出处,猛兽何分来处?
只要是能撕碎敌人的爪牙,朕就敢用。
朱由检亲自接见了各位勇士(在重重护卫之下),当场试以弓马骑射,当场颁赏。
随后又让徐应元和高时明监考,加试了文试策论。
结果与他预想的相差无几。
这批边军精锐的武艺确实高出京营一筹,基本都在中赏及以上。
但文采方面,被那些不通文墨的夷丁拖了后腿,整体上反倒不如京营。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
至少说明,那些远在天边的军头们,对他这位新君还保持着最基本的尊重,没有拿些老弱病残来糊弄了事。
“十三名上赏且文考过关者,擢为队官。其余人,提为伍长。”
朱由检将名册递还给高时明,声音平淡无波。
“再传朕的旨意给兵部,令其从京营中再摘选勇士,补齐缺额。”
如此一来,勇卫营的兵额将扩充到三千七百八十余人。
“臣遵旨。”高时明躬身领命。
然而,不待他转身,朱由检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
“你再告诉徐应元,这个月底,勇卫营要进行重考。”
“以阵型、武艺、文考三份综合考量,必须将总人数重新压回三千之数。”
“所有不合格的,不论是新补入的京营兵,还是刚从九边来的精锐,一视同仁,原路退回。”
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在朱由检的心中,勇卫营并不仅仅是亲军,它更应该是未来的教导营、军官速成班。
刚登基时,他根基不稳,不敢大动干戈,只能在御马监的旧有框架内选人,那些人未必是最好的,却是在当时情况下相对可靠的。
但现在不同了。
他权势渐稳,又暂时没有触动太大的利益。
正好趁此机会,在军中掀起一场优胜劣汰的内卷,为自己筛选出真正有用的刀刃。
至于这种新柴堆旧柴的做法,会否导致军中互相仇恨、不团结?
朱由检心中只有冷笑。
军队之中,真让他们铁板一块地团结起来,那才叫搞笑了!
那对军队本身,对高居其上的君主,都不是什么好事。
满桂和赵率教不合?
可以不合,战场上谁敢违抗军令,率先溃逃,拿头来见就是。
大明的刀把子,不能只对文官锋利,对武官也要同等锋利才是。
朱由检甚至能够接受用一到两场败战,来换取军法的整肃。
大明在他的整顿之下,内功应该会比历史同期雄厚一些,能够承受的损耗也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