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洪武八年

有安破胡、斛斯光坐镇河东、河北,他们想要入寇便不太可能。

眼下先让他们与契丹、奚部爭斗,等到两败俱伤时,大汉再出兵先夺取燕北辽水之地,继而南下解决大礼,最后再收拾他们二人也不迟。

“陛下,太子那边……”

张瑛见刘继隆沉思,试探性开口询问起来,而刘继隆闻言则是道:

“小子年少,让人为难为难,长长记性便是,倒也不必事事紧盯。”

“旁人愿意帮他,自然是有所求,让他明白这些也好。”

“待他当差归来,想来也该成长许多了。”

刘继隆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他不可能主动出手帮刘烈,但地方衙门上想要攀附刘烈而出手的人,他也不会制止。

刘烈毕竟是太子,他需要自己的班底,而刘继隆並不抗拒这点。

他从未想过刘烈日后会萧规曹隨的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矩,哪怕刘烈表现得事事恭顺,他也依旧这么认为,更別提如今刘烈与他性子相差太多了。

“近来国子监下官学如何了?”

他边示意马车返回紫薇城,边询问车內三人,三人中敬翔闻言开口道:“入学者甚多,退学者亦不少。”

见敬翔描述大概,张瑛隨之补充道:“自朝廷於洪武三年正月於天下诸道有司州县乡社开办官学以来,至今已有六载。”

“官学第一批学子相继毕业后,小学中尚有在学五十六万学子,所毕业的第一批学子数量为九万六千余人,其中参与科考诸道大学的数量为六万四千余人。”

张瑛详细阐述过后,刘继隆便知晓了官学的情况。

洪武三年天下入学学子四十八万,结果最后毕业並选择继续科考进入大学的更是不足七万,其中部分还是陇右报考的学子。

其余诸道的大部分学子都倒在了求学的路上,这主要还是纸笔砚墨昂贵和供养脱產劳动力耗用太大所致。

百姓家中始终抱著识字、懂些算术就足够的想法去供养孩子,因此大部分学子就读两年左右就会提前退学。

这种想法並没有错,毕竟不是每户百姓都有决心和能力去供养一个孩子就读的。

“天下大学学子数量几何了?”

刘继隆沉声询问,张瑛依旧率先开口解释:“陇右道四万八千余,其余诸道五万五千余。”

“不过陇右大学五年学制都有学子,诸道只有第一学年有学子,余下空缺。”

陇右与诸道的差距显而易见,如今天下虽然太平八年,可陇右人口也不过增长到了一百四十余万口罢了。

不足三十万户百姓,竟能养出近五万大学学子,可见陇右百姓富庶。

其余诸道百姓八百万户,但也並非他们只能供养五万余学子,而是许多学子还在小学就读。

不过即便如此,日后诸道大学学子也很难超过十五万,而陇右则是可以保持在五万左右。

这种情况,有刘继隆偏向陇右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庙堂上有太多陇右出身的官员。

有他们在,陇右想不富裕都困难,而陇右既然富裕,自然能供养更多学子。

这种局面不是刘继隆想要促成的,但他也没有遏制。

首先便是他也偏心陇右道的百姓,其次便是他希望用这种方式將財富转移到西北。

日后海贸必然成为主流,届时白银涌入,沿海百姓想要用白银作为货幣並不难,但西部就不同了。

陇右道產出的那点白银,根本不足以与海外流入白银做对比,內地必然会陷入贫银的局面。

暂时保持著西北的富庶,通过朝廷俸禄来將財政收入到陇右百姓的头上,这是刘继隆能想到的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除此之外,便是衙门招募百姓做工,平均平等的把钱发下去。

双管齐下的局面下,陇右及西北流通的货幣必然不少,哪怕无法与直接流入白银的沿海比较,却也能保障西北货幣不缺。

此外,由於陇右道率先进行改革,因此当地的土地大部分都是不允许买卖的公田,哪怕百姓把私田卖了,也还有公田保底。

刘继隆也想过会有人钻空子將公田改成私田,因此令都察院严查此块,虽然是治標不治本,但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他无法面面俱到,许多治標不治本的政策,也只是他能想到適合当下的手段。

隨著普通百姓的识字率不断提高,日后的大汉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便是连他也不太清楚。

这般想著,他又重新將思绪放到了张瑛的介绍中……

在张瑛的口中,目前在学的大学学子有十二万之多,每年毕业近万人。

此外,未来三年內,诸道还將涌入更多的大学学子。

届时诸多大学学子在学,每年都將有四万多人毕业並进入官场。

其中优秀者还会被选入国子监,专门负责研究火器、冶金和各类提高生產力的项目。

发展到了那个时候,大汉官场也是时候该新老交替,输入些新鲜血液了。

至於那些小学毕业的学子,隨著时间推移,他们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自身学识含金量则是会越来越低。

他们只能投身成为市民,作为工人活跃於各行各业,而大字不识的普通百姓则是要么继续务农,要么就是被淘汰出局。

对於这么多读书人涌入民间的生计问题,刘继隆並不准备干涉,而且他也相信大汉能够容下他们。

明代永乐年间便有十万生员(秀才),童生的数量则是达到百万之多。

大汉官学体系下,小学的毕业生数量,充其量也就和明初的童生数量相差不多。

没理由永乐年间的童生能自谋生路,大汉的学子就无法自谋出路。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真的不能,他也有其他的手段来解决这些学生的生存问题。

“官学为大汉根本,不可不察。”

刘继隆感受著马车车窗外的光线变暗,耳边渐渐出现嘈杂声,便知道马车返回了洛阳城內。

感受著变得平稳的马车,他继续对眾人吩咐著需要注意的事情,尤其是秋收过后的诸道州县募工之事,更是为他所重点吩咐的事宜。

在他的吩咐下,无数奏表在他返回紫禁城后,经过內阁之手发放三省六部,经过三省六部商议敲定,继而下发地方州县。

隨著快马將奏表不断送抵地方,诸道州县也先后接到了朝廷的旨意。

普寧县內,知县赵炳忠坐在主位,面对坐在堂內左右的官员们,他当著眾人面取出州衙派来的州符,隨后宣读道:

“黔中道山溪险阻,驛路壅塞,沟渠淤滯,农桑失时。”

“今据巡官所申,普寧县境官道倾圮,河渠湮废,入黔水脉淤浊,妨害公私行旅,兼误灌溉;宜速修治,以利通途。”

“自县北十里舖至南界牌驛,凡官道悉以夯土填平,砌石加固,务使车马畅行。”

“县境內支渠三道,连通入黔水,深阔各依旧制,清除苇荻淤泥。”

“差水工沿入黔水溯源,绘图註记淤塞、分流处,具牒申报。”

“每日雇匠、丁夫,人给工钱三十,米二升,据实支用,不得虚冒。”

“所需竹木、石料,由县仓调拨,不足者申州请给。”

“岁內毕工,敢有剋扣工钱、减损物料者,依律惩处。”

赵炳忠读完后,隨手便將州符递给身旁书吏,书吏则是將州符转交给眾人查阅。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