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终復辽东

第 终復辽东

“臣辽东招討使耿明谨奏是役吾军於辽东城外大破渤海国辽东总制大將李居正部,斩首九千七百五十七级,获鎧甲兵仗以万数。”

“初二日,渤海遣使裴诣东都请和;臣已勒兵续围辽东城,伏请圣裁攻守之宜洪武七年五月初九,隨著汉军大捷的消息从辽东传来,庙堂之上原本还有些担忧的官员们,莫不欢鼓舞。

渤海国遭受重创,大玄锡遣使的消息,更是令不少官员案子谋划,试图索要更多疆土。

对此刘继隆却依旧保持最开始的態度,那就是东辽水以南、水以西,长岭府以南。

儘管这只是比明代辽东多出平壤等寥寥几座城池,但也足够大汉好好消化了,再深入便无法实控,甚至会扰乱本就安定下来的东北局势。

更何况渤海国已经表態臣属,大汉完全可以温水煮青蛙的先移民实土控制辽东,再从经济著手不断干涉渤海国內政。

维持个虚弱的对手,总比培养更为强盛的对手要好。

歷史已经证明,东北这块地方的少数民族有足够的实力来形成新的势力。

联合虚弱的渤海来绞杀强盛的对手,等到本国强大后再直接吞併被大汉所掌握经济命脉的渤海,这无疑更为方便。

正因如此,刘继隆並未想著激化渤海国矛盾,而是准备就这样吊著渤海国。

只要战事不停,渤海国从辽东迁走的十余万百姓和前线的两万余兵马就无法安定下来,只能由后方不断提供物资。

对於大汉而言,维持十几万军民几个月的粮草军餉不算什么,但对於渤海国来说就足以让国內经济濒临破碎,加重国內矛盾。

刘继隆需要的是虚弱的渤海,而不是死的渤海,维持现状就已经足够,所以他令耿明继续包围辽东等城池,等待朝廷与渤海国议和后,准备接管辽东全境。

时间就这样来到了六月初,此前忧心离去的裴颐,再次以使臣的身份见到了刘继隆,但这次他的姿態十分卑微。

“下国使臣裴,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贞观殿上,裴颐按照礼数舞三圈,而后朝刘继隆再三作揖朝拜。

刘继隆坐在金台主位上,饶有兴致的看著风尘僕僕的他。

“朕未曾想到会如此之快的与裴大使再见,不知渤海郡王派遣裴大使前来意欲何为?”

面对刘继隆心知肚明却还故意调侃的行为,裴虽然有些无奈,但却还是恭顺道:

“伏惟陛下圣武天纵,威加海表。前者小邦不识天命,妄抗王师,致有辽东之畔,此诚臣主之过也。”

“吾王大玄锡,镊服天威,愿举辽东之地永隶大汉版图,岁贡貂革、海东青,永为东藩。”

“若王师收復辽东,望乞陛下垂恩,请开边市便宜臣国,许我遣学子入太学,习礼乐、读诗书。”

“渤海地处僻壤,若得沐华风,世世不敢忘陛下教化之德—"”

相比较上次裴还有自己的小心思,这次的裴则是可以说完全想著完成任务,根本不敢生出任何小心思。

见他如此恭顺,刘继隆也收起了戏弄他的念头,沉声开口道: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

“朕膺天命,坐中国而制四夷,四夷皆为朕之赤子。”

“渤海所为,警犹童孺负气,朕岂与较哉?”

“今渤海郡王能悔过迁善,朕甚嘉之。”

“侯朝廷收復辽东,当於边城立互市,许渤海子弟入辽东官学受业。”

“其中有俊异者,可升太学,进而肆业国子监—”

裴没想到刘继隆如此好说话,几乎是开口便原谅了渤海的罪责,並答应了开放边市,只是將渤海使者学习礼制改为了学子从辽东日后官学一点点的考入国子监。

对於已经將大汉官学制度烂熟於心的裴颐而言,儘管此举未曾达到他心中所求,但已经十分不错了。

想到此处,裴便恭敬作揖道:“臣叩谢陛下隆恩。”

“此事既已定下,汝不日便归国將此事告知渤海郡王,秋收前夕撤军民归渤海。”

刘继隆定下了时限,这令裴感到了艰难,却不得不应下。

“臣谨记陛下教训,陛下万岁万岁万岁”

“退下吧!”

“臣谨退.”

在刘继隆示意下,裴小心翼翼退出了贞观殿,

在他走后,偏殿內便走出了刘烈及敬翔、谢瞳等內阁大学士。

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面对刘继隆作揖。

谢瞳则是作揖过后,將如今南衙群臣爭议之事说出。

“陛下,南衙群臣皆爭请乘胜进兵,灭国渤海,收渤海臣民为己用。”

“臣以为,只是止步东辽水与长岭府,是否再进將渤海长岭、南海等府收復?”

谢瞳所想的,主要还是辽东的安危,毕竟只是收復东辽水和长岭府以南,辽东的战略纵深还是太短了。

在他看来,想要牢牢把持住辽东,还是得谋求更大的疆域才行。

这点便是谢瞳有些纸上谈兵了,毕竟他只在文字上看过辽东地形,现实並未见过,因此刘继隆並没有怪罪他,而是对身旁的西门君遂示意道:“將辽东等处沙盘取来。”

“奴婢领諭.”

西门君遂躬身应下,隨后便令十余名內侍前去搬来辽东等处沙盘。

长宽丈许的沙盘,將整个东北和朝鲜、日本等处囊括,基本都是按照刘继隆前世记下的地形所大致刻画出来。

虽然无法达到百分百的准確,但也足够让眾人只管感受到东北的情况了。

刘烈惊讶於沙盘的精细,而敬翔、谢瞳、张瑛等內阁大学士在见到沙盘上的辽东地形后,顿时便知晓了刘继隆为什么没有继续选择深入。

长岭府以南儘是山地,哪怕从玄到边地只有不到二百里,可这二百里山路足够渤海兵马走数日,而那些山城搭配上汉军的火炮,简直就是渤海军的噩梦。

“是臣愚见,陛下圣明——"

谢瞳果断承认了自己的冒进,而刘继隆也解释道:

“辽东广,朝廷秩序將玄、辽东城、平壤等处滩涂围堰填土,便可得耕田千万。”

“以朝廷之力,想要牢牢占据辽东,非百万人而不可。”

“眼下辽西填土造路,非十余年功不可成,迁徙百姓唯走海路。”

“传旨南衙,以河北、河南两道百姓为主,凡迁辽东之民,免田税三年,每口发田二十亩,每户发耕牛一头。”

“河北、河东、河南诸道犯者,皆与家捲髮配辽东,编入屯田折衝府。”

辽东全境收復在即,迁徙百姓的事情自然要提上日程。

以耿明奏表中所见,辽东已经开垦並遗留的耕地足有百万亩。

儘管当地產出不过七斗,但七八亩地足够养活一口人,按照每口发田二十亩都足够迁徙二十万人前往。

免除田税並没有什么,毕竟朝廷需要的是辽东有粮。

只要辽东有粮食,即便不收税也没事。

在辽东买粮一石,可抵从河北、河南买粮三石。

粮食越多,朝廷能迁入的百姓才越多,辽东才能得到长久地开发。

“臣领旨”

敬翔等人纷纷作揖应下,而刘继隆则是將目光继续投向沙盘:

“敕令南衙,设辽东道及三司,以东辽水以南设开州(四平)、玄及诸城设瀋州,改玄为瀋阳。”

“辽东及诸城设辽州,治所辽东;辽南等处设盘州(盘锦)、连州(大连)、丹州(丹东)、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