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洪武二年

在刘继隆看来,八万多教习就已经差不多了,且是囊括了从入学到毕业所需的所有教习。

对此刘继隆倒也不觉得庞大,只因为如今的关西,在未来三年时间里,大约每年都会毕业五万多学子。

三年过后,这种情况就会结束,因为刘继隆就是在两年前宣布停罢学子口粮和纸笔砚墨的,入学学子数量也是那个时候大大降低的。

自己只需要先把这三年时间的学子安排好,让他们去充当衙吏、乡正、巡检、军吏,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就足够。

眼下的南方虽然已经在朝廷掌控中,但地方衙门中大部分还是当地豪强和旧唐遗留的官吏。

等这三年时间过去,这些官吏也该随着时代浪潮拍打而退出衙门,让新生力量掌握权柄了。

“五军都督府裁军施行的如何了?”

刘继隆主动开口询问,作为五军都督府代表前来的尚铎罗对刘继隆作揖道:

“臣中军都督府左大都督尚铎罗回禀陛下,眼下除岭南道外,诸军皆已按照朝廷编额裁汰完毕。”

“岭南道本该置兵四万五千,而今虽几次裁汰兵卒,但仍有六万六千余战兵,且如此多战兵已经适应岭南情况。”

“此外,岭南道另有屯兵八万二千,均按陛下所定的屯田折冲府制度,在岭西、岭东、安南置六十一个屯田折冲府。”

“然屯田折冲府授田不足,尚需开垦数年才能满足,都督李阳春奏表朝廷,望朝廷蠲免岭南五年屯粮。”

尚铎罗话音落下,群臣纷纷沉默下来,而刘继隆则是在思索。

他所制定的屯田折冲府是加强版的卫所制,这种制度在几个月前经过他修改后,如今的情况是每个屯田折冲府额定一千三百五十户,每户出一人做屯兵。

普通屯兵每年领钱八贯,发屯田五十亩,享受十税一的待遇。

每府选四百人为战兵,负责折冲府境内防区的缉捕盗寇和防备工作,每年领钱八贯,额外发粮六石,同样发屯田五十亩,享受十税一待遇。

此外,折冲府内设武学一所,供屯兵子弟免费读书,纸笔自出,可参与科举。

在天下初定的情况下,屯田折冲府还是很吃香的。

毕竟强大的势力都被正军解决了,他们只需要负责对付对付小股盗寇和协助正兵防御作战就行。

正因如此,岭南道募屯兵的工作并不难,尤其是在大批北方移民迁入的情况下,募兵更是十分容易。

六十一个屯田折冲府散落在岭西、安南、岭东等地,看似只有八万人,可算上他们身后随军的亲眷便有三四十万人。

在这三四十万人涌入的情况下,朝廷对于岭南道的掌控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高。

曾经岭西数十个土蛮羁縻州,如今被汉军解决大半,其它要么继续坚守,要么表示臣服,还有的则是选择逃入不适合耕种的岭西北部。

如果能继续坚持二三十年,届时就可以将岭南道的这些屯田折冲府裁撤,而有了耕地和家产作为寄托的这些屯兵,也自然不会选择逃离适应了二三十年的岭南。

想到此处,刘继隆对尚铎罗开口道:“蠲免岭南道屯田折冲府五年赋税,此外令李阳春继续增募屯田折冲府于岭南、岭西等处。”

“此次流配地方的逆民,若有罪刑较轻者,可在各处置屯田折冲府,数量由五军都督府勘定。”

“臣领旨。”尚铎罗领旨作揖,刘继隆随后继续看向众人。

尚铎罗见状,则是继续补充说道;“启奏陛下,今日辰时河北都督使司送来捷报,我军于九月十二日收复营州失地,契丹留驻营州四千余兵马尽殁。”

刘继隆并未因为此时而惊讶,毕竟河北、河东两道的汉军拥有火炮。

虽然数量不多,但打个被契丹占据的营州还是轻轻松松的。

“论功行赏,置兵五千留镇营州,于平、营二州间设屯田折冲府若干,调正军与屯田折冲府互为犄角。”

“朕闻榆关外有长道,然皆为滨海涂滩,不易行军。”

“若设屯田折冲府若干,以山石泥土填平涂滩,围堰抽水改为良田,则日更为便宜朝廷日后通往辽东。”

他根据自己的记忆,想到了辽西走廊在北宋初年形成雏形,而眼下距离北宋初年不足百年时间。

不出意外的话,由于全球气温变冷,海水倒退,辽西走廊已经从海底退化为了海滨滩涂。

只要自己效仿辽金两朝泥沙填海,哪怕不能将辽西走廊修补得如明清时那般宽阔,但通行军队去辽东还是没有问题的。

“臣遵旨……”

尚铎罗听闻刘继隆安排,对辽西不太了解的他倒也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他完全可以抛给身处河北的斛斯光和罗隐,而不是靠自己在千里之外遐想。

虽说他带兵打仗不如安破胡、李阳春这群人出色,但他也知道战场上乱指挥是会死人的。

正因如此,他做任何事情都喜欢询问当地的官吏过后再行处置,这么做不容易立功,但也不会出错。

以他如今世袭降等的郡王爵和大都督身份,只要不犯错就是立功。

若非他能想通,他也不会在刘继隆收复关西后急流勇退,做些军队后勤的事情。

“诸卿可还有疑议?”

刘继隆眼见尚铎罗应下,目光便在殿上扫视起来。

眼见群臣默不作声,他这才缓缓起身,而群臣见状也纷纷在李商隐、刘瞻三人的带领下躬身退出贞观殿。

随着他们退出贞观殿,今日君臣常议过后的诸多政策也纷纷开始通过快马传遍天下。

对于科举改制的新政,关东及江南等处旧派学子虽然嗤之以鼻,但为了发展家族,他们必须成为官员。

因此哪怕再不高兴,他们还是做好了在官学学习的准备。

天下各县乡开始动工修建官学,而朝廷在关东诸道淤清黄河及运河等以工代赈的水利工程,也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大旱带来的压力。

只要有口吃的,老百姓就不会造反,而洪武元年便在这种一波三折的情况下,艰难渡过了关东大旱的第八年。

“噼里啪啦……”

随着爆竹声不断在中原大地作响,洪武二年正旦如期而至。

尽管过去的一年十分艰难,可终究比曾经动乱下需要躲避乱兵,需要担心自己被人劫走屠宰,当做福肉贩卖的日子要好多了。

在朝廷不断派遣官吏东进、南下,并将土地丈量清楚和均分百姓后,至洪武二年五月夏收开始前,刘继隆总算是得到了完整的天下耕地田册。

“是岁天下耕地二百四十五万二千九百一十三顷七分六厘,依税乃征耕田两税莫约四千五百余万石。”

“民困久矣,愿减赋税,以苏黎元。”

五月中旬,贞观殿内再度聚集起数十位大臣,其中户部尚书封邦彦站出来,希望降低天下税率。

不止是封邦彦这么想,就连殿内许多大臣也是这么想的。

按照朝廷定下的十税二,如今天下两亿四千多万亩耕地,每年最少纳税四千五百余万石。

当然这是额定上、中、下三等耕地后,大约估算出来的收入,实际并没有那么高。

哪怕是去年洪武元年,朝廷在田税上也堪堪只征收到了二千七百万石,这主要还是蠲免了五十八个受灾大州赋税的缘故。

饶是如此,这田税平摊到百姓头上也快要达到了人均七斗的纳税标准,这在众多官员看来是比较高的。

这种税额,放在此前晚唐和乱世下还没有什么,毕竟当时需要维持武备,但现在天下太平,似乎就该削减了。

刘继隆不知道他们到底是真的为了百姓,还是为了自己,但他更偏向于后者。

所以面对他们的谏言,刘继隆干脆道:“朝廷额定税率虽高,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苟非税率如此,今北方诸道大旱,朝廷以何钱帛赈济?岂得以工代赈乎?”

“朝廷虽定税什二,然诸道、州频遭天灾,且有司辄留存赋税三成,输于国帑者,十不盈七。”

“若有司留存不足,州县必苛敛于民。”

“故需以赋税养朝廷之监州县,复以赋税反哺百姓,方得安定。”

“昔秦赋税泰半,而汉高以秦灭为教训,故轻徭薄赋,十五税一。”

“然国用不足,必加征于州县;州县不堪其负,遂苛敛杂赋,民益困矣。”

“今天下尚未安定,为复民生而必苛税而兴水利,茂于耕稼。”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