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徐泗鼓噪(万字大章)

若是加上被俘的近一千多甲兵,那此役可以说是汉军以一千五百死伤,换了三千多兖海甲兵和四千多轻兵。

这样的战损,放在汉军历次战役中,算是比较难看的战损了,所以李阳春也没好意思请功。

尽管张温指挥失误时,李阳春还在宋州驻扎,但张温毕竟隶属天平。

他的指挥失误,李阳春这个天平节度使自然需要担责。

“滑、濮二州情况如何?”

刘继隆继续询问,高进达闻言则是作揖道:“郑尚书聚郑、滑二州一万五千兵马,已经于黄河南岸设防,与魏博镇兵马在此交锋。”

“此外,挈彪在攻入兖州前,便已经调曹州驻兵北上,如今濮州境内有八千兵马,黄河南岸共计二万三千兵马。”

“魏博虽说号称五万大军,但阵上却难以突破我军阵脚,郑尚书奏表朝廷,请节制濮州兵马,询问是否集结兵马,攻入魏博镇内。”

郑畋原本是被刘继隆调往宣武为大军筹措粮草和民夫的,结果魏博镇南下,刘继隆便让他北上节制三军去了。

眼下看来,郑畋在被关在临州的那一年多时间里,恐怕和王式学了不少兵法。

至少从奏表内容来说,郑畋把郑、滑二州防线守得固若金汤。

乐彦祯所谓的五万大军,迟迟难以突破防线。

“河南道民力尚未恢复,如今供给兖海战事,便已经动用了二十余万民夫。”

“若是再要征募民夫北上,必然会影响春耕,故此进军魏博之事,暂且搁置,以防守为主。”

“此外传令李阳春,对博州以袭扰为主,切不可攻城。”

刘继隆毫不犹豫的拒绝了郑畋的请令,毕竟魏博虽然野战拉跨,但在守城方面还是有一手的。

毕竟守不住城,魏博那八千牙兵的家产可就都没了,他们自然亡命。

眼下已经没有多余的兵马抽调,所以先讨平朱全忠,然后再集结兵马从三个方向夹击魏博才是正道。

“臣也不建议攻打魏博。”

刘瞻见到刘继隆表态,继而对刘继隆作揖道:“魏博反叛,成德、卢龙二镇固然会关注,但却不会因此与朝廷为敌。”

“可若是朝廷攻入魏博境内,那性质就大抵不同,三镇中,成德素以琅琊郡王王武俊“摧强扶弱”的理念来制衡河朔关系。”

“若是朝廷摆出覆灭魏博的态势,那成德镇必然会出兵,而卢龙镇内,哪怕有张允伸反对,但张公素等人也绝对会煽动诸州刺史,对我军发起进攻。”

“我军在义昌、义武的兵马不足,即便曹都督率军抵达,我军对河朔三镇沿边布置的兵力,也不过堪堪十万。”

“以十万兵马对付三镇十余万镇兵,恐怕难以收场……”

刘瞻对三镇的态度,还是延续了中唐以来的态度,觉得三镇会共进退,避免被朝廷逐一击破。

只是如今的三镇,早就没有了类似王武俊、张仲武、田承嗣、李宝臣那般人。

指望他们共进退,还不如指望高骈觉得自己年老而向刘继隆投降。

因此面对刘瞻的话,刘继隆也没有表露出保守的态度,反而肯定道:“三镇局面已有百年,吾自然要将其讨平。”

“眼下兵马尚未聚集,且兵马亦需要休整。”

“先讨平朱全忠,将义武、义成、天平、义昌、代北等处春耕忙碌结束后,待到收割夏粮,便可对三镇动兵了。”

刘继隆既然答应了张议潮要三年平定天下,他自然不会畏畏缩缩。

眼下已经是乾符二年,去年讨平了河东、大同、义武、义昌、天平五镇,今年就该讨平兖海、魏博、卢龙、成德四镇,收降淮南、感化二镇。

届时长江以北除高骈所掌握的江北七州外,其余尽属于他,便是时候开始谋划南征的事情了。

“殿下……”

忽的,堂外响起唱礼声,众人循声看去,但见身穿绿袍的三名官员带着一盘盘迭起来的文册站在门口。

“河东、大同、义武三镇的图籍送抵,殿下是否现在查阅?”

距离攻下三镇已经过去三个半月了,派往河东的崔恕,也终于将三镇的土地人口重新登记清楚。

刘继隆看向三人颔首道:“拿进来吧。”

三人闻言微微躬身表示行礼,接着将木盘端到了刘继隆桌案后离开。

刘继隆拿起文册开始翻阅,虽说文册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细枝末节的事情,刘继隆可以留着晚上慢慢看,现在主要看看汇总即可。

简单翻阅后,刘继隆便直接对堂内群臣说道:“三镇的图籍已经重新登籍造册,河东、代北二镇有二十五万四千余户,一百二十六万余口,四百七十余万亩。”

“义武镇有四万余户,二十三万口,一百三十三万亩。”

刘继隆简单与众人说了个大概,继而接着说道:“如今河东道尽在朝廷手中,然户数不过四十七万户,口不过二百二十余万口。”

“回忆开元,河东六十六万户,三百九十万口,而今却不足昔年六成,可悲可叹。”

他这番话,不免让群臣都暗自感叹起来,不过他们感叹的不是河东道,而是属于河北道的义武镇。

要知道昔年义武治下足有十余万户,近八十万口百姓,而今竟然只剩二十三万了。

自安史之乱到如今百年,却依旧没有恢复曾经的人口,这也与唐廷不断抽调河北三镇兵马,加上河北素来不太平导致。

“如今朝廷治下八道,人口一千七百有余,却不足昔年河北、河南两道人口。”

“百姓如今额定赋税什二,未有政令而不得征收任何苛捐杂税,凡有发现者绞。”

刘继隆本以为关东人口不会少,结果现在他都打下大半个天下了,人口却只有一千七百万,其中数十万人口还是刘继隆收复关西数年增长所得。

按照眼下的情况,河北道顶多能弄出五百万口,甚至连五百万口都没有。

若是战事僵持,河北道的百姓死伤数量还会增加,而河北道百姓死伤太多,将会严重影响刘继隆后续对东北方向开发的计划。

不提渤海国,但至少辽东是要收复回来的,燕山北部的奚族和契丹人也需要解决。

总之刘继隆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大唐自安史之乱后,汉人生存空间不断萎缩,他得把萎缩的部分重新滋生回来,甚至要扩大才行。

这个计划需要很多人口,而刘继隆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将百姓负担降到最低,这样才能让人口滋生。

百姓的负担,大部分来源于苛捐杂税,而刘继隆并苛捐杂税入田税,摊丁入亩中,并给地方留足钱粮,这种情况下地方只要不遭遇波及数州的大灾,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甚至有所富余。

正因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敢设苛捐杂税的官吏,被绞死也是活该的。

反正关西还有十数万学子等着毕业后当官从吏,刘继隆也不怕牵扯太深。

若非天下尚未安定,他已经开始严抓严打了……

“若是无事,便都退下吧,义山留下。”

“臣(某)告退……”

刘继隆示意众人退下,高进达等人尽皆离去,只留下了李商隐。

李商隐留下后,他自觉坐到了左首位,距离刘继隆近些。

刘继隆看着他虽然五十九岁,却依旧神采奕奕的样子,也不免感叹起来。

他记得历史上李商隐似乎是四十多岁就抑郁不得志而病死,可如今不仅身居高位,还精神奕奕。

以他如今状态,恐怕不仅能见到自己开太平,还能见到自己治太平。

“关西官学,除陇右外,差不多可以都停罢招生了。”

刘继隆开口便让李商隐惊诧起来,而刘继隆也不避讳,直接拿出桌上关于河东的文册递给了李商隐。

李商隐起身接过,稍微翻看后便皱起了眉头。

虽说李商隐早年曾自称李唐宗室,但他家境却并不富裕,五服内亲戚更是少的可怜,所以刘继隆不用回避他。

“这是河东镇的图籍,河东镇内三百六十余万亩耕地,五成土地被世家豪强瓜分,剩余五成则由上百万口百姓平分。”

“如此情况,必须得做出改变,世家依仗的,无非就是天子需要他们帮着治理天下,但吾不用。”

“关西的那些学子数量如此之多,总不能让他们毕业后回乡种地,这天下的官吏之位,便是留给他们的。”

“朝廷每年耗费数百万贯培养他们,为的就是将来五年,而今也差不多了。”

“关西除陇右外官学,暂时停罢五年,五年后重新招募学子,然官学不再提供纸笔砚墨及饭食,只免费提供住宿。”

刘继隆的话,让李商隐明白了他的态度,但明白过后他却不免道:“若要做到公平,陇右也应该如此。”

“不然届时百姓尽数逃亡陇右,那……”

李商隐话音说到一半却停了下来,错愕看向刘继隆,似乎明白了什么,不免道:“殿下是准备让百姓都往陇右去?”

“嗯!”刘继隆颔首应下,说到底他就是在用免费教育来吸引贫苦的百姓。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