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降将多出(万字大章)

“康承训正是因为摸不准我军虚实,所以才不敢立即出兵。”

“眼下我军若是撤退,亦或者躲避不出,康承训必定会怀疑我军,派出兵马探哨。”

“倘若让他派出兵马探哨,我军虚实必然暴露,届时不止是你我有性命之忧,便是陛下也有可能被追上。”

“某知晓了。”张归厚不是愚笨之人,相反十分机略,不然也不能帮助黄邺多次击退朱温。

“既然老贼举棋不定,那我军便趁势出击,让老贼以为我军准备在此与他决战。”

“没错!”张归霸点头道:

“不过不可深入,一旦天色变黑便立马撤军返回,某率一百骑兵在城外迷惑曾元裕,汝率四百精骑主动进攻老贼。”

“待到天色变黑,你我兄弟便可从容向西撤去,届时陛下也带着大军走出至少百里,老贼没有那么容易追上。”

“好!”张归厚并不畏惧,反而直接走出牙帐,点齐四百骑兵后向南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张归霸则是将一百骑兵分为五十队,每队领数十名民夫,不断在营盘内走动,营造出兵马调动的假象。

城内的曾元裕在得知齐军营盘走出数百精骑南下后,他便知道是援军到来了。

原本他准备提兵出城,与援兵里应外合来共同夹击齐军,结果发现齐军营内旌旗翻卷,一副调兵遣将的情况,顿时便有些摸不准,只能等援军出击后再配合出击。

半个时辰后,刚刚扎营的唐军便得到了塘骑被突袭的消息。

李克用连忙穿上甲胄,不过不等他走出帐篷,便见盖寓与康君立走入帐内,主动作揖道:

“贼军骑兵突入我塘骑阵中数里,距离营盘也不过七里了。”

李克用闻言戴上头盔,握住刀柄便向外走去,同时不忘交代:“转告康使君,某亲率鸦儿军去击溃来犯之敌!”

不给盖寓和康君立阻拦的机会,李克用便翻身上马,调集五百鸦儿军疾驰出营,向北方招义疾驰而去。

两刻钟后,太阳渐渐没入地平线,天色变得有些灰暗,李克用率五百鸦儿军举着火把北上,果然见到了张归厚率领的数百精骑。

此时正有三百多沙陀精骑与他纠缠,而远方还有其他方向的沙陀精骑靠拢而来。

“杀!”

李克用催马冲锋,五百鸦儿军见状也纷纷举起马槊,呐喊冲锋。

“直娘贼,来的还真快!”

阵中厮杀的张归厚见状,暗骂同时调转马头:“撤!!”

在张归厚的吩咐下,齐军木哨声响起,他们丢下数十具尸体后开始撤退,李克用则是率军追击。

双方且驰且射的追出七八里,直到远处齐军营盘渐渐浮现,李克用不得已勒马停下。

眼看着张归厚狼狈撤走,李克用冷哼调转马头:“回营,把沿途的贼军首级都割下!”

“是!”左右应下,随后开始跟随李克用返回营盘。

战后沙陀骑兵折损不到一百五十人,而齐军则是丢下了一百二十多具尸体。

尽管战损有些不利,但沙陀骑兵分散开来,自然容易被逐个击破。

能留下一百二十多名齐军,李克用也勉强能够满意,更别说甲胄马匹都被他所得,他回头就能招募低廉的沙陀人来组建新的沙陀骑兵。

经此一役,康承训也判断齐军试图在招义与他们决战,所以没有贸然出击,而是下令三军好好休整,准备第二日的大战。

只可惜,还没有到第二天,随着张归霸、张归厚趁夜色撤退,发现营盘内没有齐军的民夫便开始了逃亡。

许多逃亡的民夫被唐军外围的塘骑所俘虏,睡到一半被吵醒的康承训这才知道齐军主力已经在早上拔营离去,而黄昏时分与自己交战的,不过是数百骑兵罢了。

“混账!!”

康承训拍案而起,同时看向李克用:“李郎,派出骑兵搜寻贼军踪迹,他们现在应该还没有跑远!”

“是!”李克用脸色也不太好看,他没想到黄巢还会玩虚虚实实这一手。

原本以为明日就可以酣畅淋漓的杀一场,如今得知黄巢跑了,他只觉得一拳打在了水里,空落落的。

很快,数千沙陀骑兵开始沿着招义东西方向搜寻,同时派人通知了曾元裕。

曾元裕得知黄巢竟然留下营盘与旌旗迷惑自己,当即也是感受到了羞辱,连忙带兵与康承训会师。

待到天色微亮,前往探查的沙陀骑兵最终在营盘西边二十余里外发现了未经处理的踪迹。

康承训得知黄巢向西而走,顿时脸色大变:“不好,寿春!!”

众将闻言,脸色纷纷变得难看起来,而康承训也连忙开口道:“三军拔营,立马向寿春急行而去!”

在康承训的军令下,刚刚会师的三万多兵马开始向西追击而去。

三日后,当他们抵达寿春时,寿春城外一片狼藉,无数尸体被扒光,横陈原野之上。

黄巢在清晨时分突袭了不足万余兵马的留守官兵,解救葛从周向亳州方向突围而去。

康承训见状,只能连忙出兵追击,同时派出快马传信洛阳。

五日后,黄巢率军过境,强行掳掠人口,强抢乡野百姓之粮,从亳州往宋州攻去,似乎想走北道进入天平军地界。

快马将消息送抵洛阳,李佾得知消息,不知所措道:

“如今黄贼往宋州攻去,虽说并未攻掠州县,但乡野百姓亦受害不少。”

“敢问诸卿,应该如何解决此事……”

乾元殿内,二百余名大臣闻言纷纷开口。

“殿下,可令天平军节度使张思泰讨伐黄贼,令命宣武军坚守州县,兖海军北上讨贼,平卢军随时准备策应。”

“殿下,可令康使君暂时不用追剿黄贼,眼下重中之重是南边的秦宗权。”

“殿下,臣附议,眼下理应先解决叛将。”

“殿下……”

群臣先后谏言,李佾都觉得有道理,但黄贼又不可能不围剿,不然等他继续发展壮大,那就难以对付了。

毕竟仅凭齐鲁三镇的兵马,根本无法剿灭黄贼。

对此,观望许久的路岩主动作揖开口道:“殿下,臣以为此次楚州刺史朱全忠收复扬州,杀贼有功,可趁机褒奖,着其带兵北上兖海出镇,围剿黄贼。”

“扬楚之地,虽然遭受兵灾,但依旧是运河入口,是最为重要之地。”

“若是能以兖海镇将朱全忠调离,对朝廷无疑大有好处,而兖海镇虽说也人口众多,但毕竟偏远,又有感化军、宣武军、天平军、平卢军多方掣肘,不易发展。”

“臣以为,调离朱全忠往兖海镇,着其讨击黄贼,实在上上之选。”

路岩的话,引得不少人暗自点头,毕竟朱全忠手中有不少兵马,加上兖海的兵马,再加上天平和平卢协助,即便不敌黄巢,也该能限制住他。

只要能限制住,届时高骈和康承训再解决了秦宗权,那局势就明朗了。

“诸卿以为如何?”

李佾询问群臣,群臣闻言纷纷作揖唱礼:“臣等附议……”

“殿下,话虽如此,但朱全忠毕竟是降将,若是他在齐鲁坐大,恐怕又是个李师道。”

刘瞻突然站出来唱起反调,路岩面色无恙,但心里皱眉。

“李师道?”路岩疑惑开口,接着补充道:

“齐鲁之地遭王仙芝、庞勋祸乱,实力早就大不如前,别说朝廷不会坐视不管,即便朱全忠有谋反意图,朝廷也能节制诸镇将其讨平,刘相何必担忧?”

不给刘瞻开口的机会,路岩继续看向李佾:“殿下,臣以为如今已没有更好的选择,更何况殿下英明果断,若朱全忠有不轨之心,殿下必然能明察秋毫,以雷霆手段将其讨平。”

鲜少被人夸赞的李佾,如今突然在庙堂上被路岩这么夸赞,且路岩地位不低,是咸通年间在任最长的宰相,这让李佾不免高兴起来。

“路相谬赞了,吾不过是以诸卿谏言治天下罢了。”

李佾理政一个多月,心里也大概知道南衙北司对自己的态度究竟如何了。

北司除了杨公庆,其它三人都不支持自己,而南衙则态度中立。

话虽如此,南衙的态度中,也有种希望朝廷能听从劝谏,将时局转危为安的想法。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