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江淮战云(万字大章)

第 江淮战云(万字大章)

“噗噜噗噜……”

承福坊内,当官员们都在追求高门大户的时候,张氏的府邸却早已修成。

按照《唐会典》中的规制,三品官员可以使用清棍瓦,瓦当可用兽面、宝相等纹。

宅邸可用精致的灰砖,内墙绘画除龙凤外的彩绘,厅堂可用莲纹地方砖。

由此可见,三品官员的宅邸,到底有多么奢华。

正因奢华,所以想要修建起来,不仅费时费力,还耗费钱粮。

张氏府邸如此之快的将府邸落成,自然不可能满足所有条件。

眼下的张氏府邸,虽占地十亩,厅堂五间,但所用的砖块都是普通的素砖,厅堂内外虽然铺设地砖,却也是极为便宜的那种。

诸如亭台楼阁类的建筑,一律没有,看上去有些寒酸。

不过对于张议潮来说,这样的居住条件,已经足够他安享晚年了。

中堂内,火炉将茶水煮得咕噜作响,热气升腾。

张议潮、张淮澄、张延晖三人各自坐在主位、左右首位。

张延晖看着这略微寒酸的张氏府邸,原本的担心瞬间不见,甚至主动关心道:

“殿下令小子带来了五车东西,稍后便派人将东西送来。”

面对张延晖的这番话,张议潮摇摇头:“府中什么都不缺,你若回去,与牧之说说,日后不必往府内送东西。”

“收下吧,毕竟是殿下的心意。”张延晖倒是变得有主见了,竟然敢于反驳张议潮。

他的这番举动,令张议潮不免多看了他两眼,眼底闪过满意之色,而张淮澄则是略微感到诧异。

他倒是没想到,自家阿兄还能教出如此侄儿,他还以为自家侄儿会被教成个墨守成规之人呢。

不过他没想到,张淮深确实把张延晖教得有些墨守成规,但架不住张延晖返回中原两个多月来看到了太多颠覆的事情,自然也就成长了起来。

“牧之身体如何?”

张议潮想到了病恹恹的皇帝,不免接着想到了与皇帝同龄的刘继隆。

在他看来,刘继隆才是日后能一统天下的那个人,但英雄早逝的例子并不少,所以他才会忍不住询问。

“殿下正值壮年,每日食米二升,肉菜三升,每日卯时起床练习武艺,理政三个时辰,午后出没城内外,探查民情。”

张延晖这段时间一直跟着刘继隆,自然知道他的饮食情况。

刘继隆这个人对自己比较严格,纵使早已不用上马杀敌,却每日都练习武艺。

在陈靖崇、张昶这群人早已因为日子舒坦而变得膀大腰圆的时候,他依旧保持着昔日的身体。

即便偶尔食用些糕点和果汁汤水,也节制有度,生怕如初唐那群嗜如命的武将一样,不是尿病就是痛风等病症。

正因为他身体力行,所以张延晖跟着他一段时间后,都不自觉的开始用功了起来。

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在张延晖心底,刘继隆的地位仅次于张淮深。

“他还是那般……”

听到刘继隆还是时刻体察民情,张议潮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色。

他知道大唐已经不可挽救,但他不愿意充当这个推倒大唐的人。

如果可以,他更希望这个人是刘继隆,因为刘继隆身上有种不符合周围人的气质。

张议潮很早就知道,只要是刘继隆主政的地方,百姓的生活都会慢慢变好。

如今看来,刘继隆没有改变,也没有令他失望。

“听闻关中地区粮价便宜,斗米不过数十钱,可是真的?”

张淮澄没和刘继隆接触过,他只能通过道听途说来了解刘继隆。

在关东斗米数百钱的局面下,他实在想不到,刘继隆是如何将关中治理的斗米数十钱。

谈及此处,张延晖也来了兴趣,忍不住说道:

“关中与关内道遭受灾情,故此粮价比之陇右、剑南、山南等处要高些。”

“某出发前不久,兴元府刚刚遭了地龙翻身,好在死伤百姓不多,加上西边不征发徭役,严禁奴隶贸易,衙门也及时以工代赈,故此局势很快稳定下来。”

“关中物价虽然比不得除关内以外三道,但比之关东还是便宜的。”

“长安东市,斗米不过五六十钱,斗麦五十钱,偶尔涨上六七十钱,也会很快被衙门开放常平仓而平抑粮价。”

“诸如蔬菜,每斤不过四五钱,猪肉每斤二十余钱,羊肉每斤十七八钱,肥鸡一只百二十钱,其余肉价也大差不差,偶尔有牛肉出市,价钱也基本在二十钱左右。”

“锦缎绢布,价格不一,诸如锦缎,每匹数千钱,而百姓所用粗布,不过二三百钱。”

“东西市的茶馆,一壶茶不过七八钱,一桌席面也不过一二百钱足矣,而豪家宴客耗费则数万钱。”

张延晖如数家珍的将关中百姓的物价给说了出来,张议潮和张淮澄都听得津津有味。

不止是他们,中堂外不知何时聚集了张氏的子弟兵和家眷,每个人都听得十分认真。

得知长安的物价这么便宜,不少人都啧啧有声。

物价如此,虽然比不得贞观,却也不输于开元了。

“物价如此,百姓工价如何?”

张淮澄问完了百姓面对的物价,接着便开始询问百姓的生计。

对此,张延晖也早有腹稿,向众人说道:

“殿下收归土地,甚至向各地世家赎买土地,将土地均分给百姓,使得民有耕田,老有所依。”

“便是京畿人口稠密之地,每户亦有二三十亩耕地,而纳税仅什三,免除徭役及租庸调,摊税入亩,据田收税。”

“加之农闲时,各地衙门尽数征募百姓劳作,每日得钱十文或十五文不止,民便有所依。”

“关西之地,即便是贫寒五口之家,只要不遭遇天灾,每年亦可收获十余贯。”

“虽难以积蓄,但衣食住行却是不愁,且衙门还有开荒免赋税的政令,加之衙门吏治澄清,百姓日子终是向好而走。”

张延晖话音落下,堂内外的张氏族人都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如果说关中物价低让人羡慕,那关中百姓的收入,便富足得让关东百姓看得发狂。

由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导致了生产困难,破坏容易。

刘继隆出兵迅猛,加上各种恢复生产的政令传达迅速,以至于关西五道并没有遭遇什么生产上的破坏。

与之相比,关东的局面就大有不同了。

论起可耕种的土地,河淮两道的可以开垦的土地,实际多达上亿亩。

然而即便有土地,哪怕有现成的耕地,河淮两道的许多百姓也不愿意耕种。

原因在于,一块土地没人耕种时,根本没有人管,一旦你开始接手耕种,那衙门就开始找上门了。

各种税目蜂拥而至,土地没种几天,便要先交土地两三年收成的赋税。

没有钱没事,地方衙门会哄骗你签下契子,给你一笔粮食,口口声声这是不要利息的贷款,三年内还清即可。

结果随着你将土地耕种好,开始有了收获,这群官吏开始找上门来,拿着契子说着上面的条款,九出十三归都算是低息,更高的直接利滚利。

不识字的你就这样被官吏抢走了耕种好的土地,同时还背负上了一辈子还不起的贷款。

在这种地方官吏贪墨成性,放贷逼民偿还,动辄抢夺百姓耕地、屋舍而导致许多百姓流离失所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百姓选择不种地,直接躲入深山之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