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征粮(万字大章)

“此事暂且搁置,实在不行,容百姓随意上山狩猎,下水捉鱼虾,时局还不至于这般糟糕。”

黄巢的话,让尚让似乎重新了解了他,整个人愣住,不知道该说什么。

见他愣住,黄巢也似乎察觉到自己说的话有些不负责任,只能为自己找补道:

“淮南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朕相信百姓家中绝不会缺少这三石粮食。”

“如若真的缺了,届时再紧急从粮仓抽调些粮食赈济便可。”

“行了,此事就此作罢,不可再议!”

他急匆匆揭过这个问题,紧接着看向孟楷:“令人传膳!”

“是!”孟楷隐晦看了眼尚让,随后退出正堂。

不多时,庖厨所制的饭菜端入堂内,而尚让却不知何时离开了行宫。

黄巢没有在意,而是传旨给孟楷,让他向各军下达裁撤老弱的军令,只保留七万青壮,并且命令各州县工匠打造甲胄。

快马自合肥疾驰而出,很快便把黄巢的旨意传遍淮南各州。

齐军开始裁汰老弱,打造甲胄,以此来迎接接下来可能爆发战事。

与此同时,随着朱温占据运河以东的州县,他也在谢瞳劝谏下,在当地强征民夫去海边砸碎海礁,令人疏通淮河河道。

此举使得江南舟船可以沿着长江出海,接着走海运北上进入淮河,转入运河中。

作为报酬,黄巢则是在淮河和海上设下关卡,以“检查”的名义,从中挑选些东西上岸。

偶尔朱温还会以船只有问题作为借口,将整艘船的物资霸占。

由于他做的并不火,这种节骨眼上,朝廷也无人弹劾他。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借此机会,敛到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来到七月中旬时,他已经有了足够的钱帛粮食,还买来了足够的铁料来打造甲胄。

“叮!叮!叮……”

炙热的高邮作坊内,朱温与谢瞳一前一后,二人漫步在数十名工匠之间,亲眼看着甲片如何打造,如何串在一起,如何制成甲胄。

不过由于坊内太过炙热,二人待了一会便有些受不了,只能走出作坊,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眼下军器作坊,每月可产甲八十套,我们手中工匠还是太少了,如果工匠能多些,凭我们手中的铁料,还能打造三千套甲胄。”

“届时,明公麾下便有最少八千甲兵,便是黄贼聚众来攻,也很难攻下高邮。”

谢瞳不吝夸赞,夸得朱温有些飘飘然,但朱温还是很快回过神来,摸着自己上唇的虬髭道:

“即便有八千甲兵,某也不是黄贼手中天平忠孝军和忠义军的对手。”

“黄贼手里,眼下恐怕最少有五万天平忠孝军和忠义军,某不是对手。”

朱温对黄巢的忌惮表露在脸上,谢瞳闻言却轻笑道:“明公不必担心。”

“黄贼虽然兵马众多,可又哪里比得上朝廷?”

“今早曾使君派人送来消息,声称康使君已经与王使君会师,两军合计七万兵马,算上我军便是近八万。”

“若是湖南的高骈也趁此机会动手,黄贼又有几成胜算?”

“如今他们走入淮南,自以为是安全之地,却不曾想此地也是四战之地。”

“依某之见,若官军同心戮力,黄贼恐怕难以见到冬雪。”

“即便见到冬雪,恐怕也距离败亡不远了。”

谢瞳的话,使得朱温原本略微焦虑的心情得到缓解,不免松懈道:

“话虽如此,但还是不得不防。”

“如今我军仓库之中积有粮食三万余石,钱帛十四余万,足够半年军饷所需。”

“若是继续等到秋收,我们能从中获利更多,某倒是乐见官军与黄巢斗个你死我活。”

朱温这略带短视的话,很快便被谢瞳纠正。

“明公说的不错,但明公也不要忘记,比起朝廷和各镇,我们的实力并不算强大。”

“此外,我军占据之地亦为要害,不管是朝廷还是黄贼,但凡对峙时间略长,都不可能令我军继续盘踞此处。”

“朝廷的手段,基本都是调走,而黄贼的手段则是强攻。”

“正因如此,明公眼下应该存储钱帛,等待日后疏通关系所用。”

谢瞳这番话并无问题,但朱温却有些不太乐意。

他已经习惯了淮南,况且朝廷对他这样出身的人,必然不放心。

因此他并不准备淮南,若是朝廷硬要调他离开淮南,那他只能耍些手段了。

“某晓得了。”

即便已经有了打算,朱温却并未反驳谢瞳,而是颔首应下,接着与谢瞳往城墙走去。

不多时,二人登上高邮县的马道,并绕城墙走了一圈。

后世的高邮湖还未形成,此刻高邮城的西边主要还是以十数个大小不一的湖泊,加上各类沼泽组成的水泽。

高邮真正可以利用的,主要还是东边的上百万亩耕地,以及数百万亩的滩涂。

凭借这百万亩耕地,朱温完全可以在这里割据,依靠运河和淮河、长江来坚守。

想到这里,朱温虽然面上冷静,但心底早就有了打算。

二人走到城东时,朱温指着城外的那些耕种的农户道:

“淮南多种水稻,然极易爆发洪涝,致使百姓颗粒无收。”

“某这几日想了想,决定在高邮、海陵、宝应等县,将昔日废弃的河渠修葺,同时修建堰堤。”

“等待农忙过去,还请先生起草军令,征百姓各县百姓徭役,直到秋收前夕才能放回。”

“此外,若是水利尚未修葺好,秋收之后再征发徭役,继续修建河渠堰堤。”

朱温开口说着,谢瞳便知道了他不舍得这块地方。

他想要开口劝阻,但朱温却加快脚步,直接离开了此地,使得谢瞳无话可说。

谢瞳心思敏捷,通过朱温的反应便知道了朱温不想听这些话,于是他没有着急追上去,而是过了片刻才跟上了朱温的脚步。

在朱温决心深耕淮南的同时,从长安出发的使团却已经通过故汉函谷关,来到了洛阳盆地。

“咕噜咕噜……”

“小心些,不要磨坏料子!”

七月中旬的洛阳已经从雨季中走出,天气也变得明媚炎热了起来。

饶是如此,洛阳城西侧的官道上,却依旧充斥着许许多多瘦弱的民夫。

他们拉拽着车,车上固定放好了数十根长三四丈的料子,足有十余根,重千余斤。

拉拽的民夫有好几人,每个人都十分瘦弱,衣裳破烂不堪。

一名穿着得体,好似监工的人则是坐在板车上,一边喝水,一边吆喝驱赶着他们,仿佛主人驱赶自家牛马一般。

长安使团的车队从旁边经过,三百余名精骑负责护卫,整个车队长里许,足足调用了五百余辆马车,还有七千多名民夫。

五百余辆马车中,还包含了五辆乘坐官员的马车。

由于长安与朝廷的沟通已经十分频繁,所以此次出使洛阳,偈拜天子的长安官员只有十余名,带队之人则是被刘继隆调到礼部担任侍郎的豆卢瑑。

张延晖化名刘晖在其中,角色官职是太常博士,并不出彩。

刘继隆想让他早早见识关东的黑暗,而他也抱着这样的打算加入到了使团中。

使团由于携带进献的粮草和锦缎,脚程慢了些,足足走了半个月才终于来到了洛阳。

半个月的时间,张延晖亲眼看着自己从太平治世的关中走入水深火热的陕虢,本以为陕虢的百姓已经足够凄惨,结果他来到洛阳后,这才发现自己所见所识的太过狭窄。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