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犀浦对峙(万字大章)

“嗯!”耿明郑重颔首,随后跟随刘继隆来到临时军营,下马用饭。

半个时辰后,随着三军与民夫酒足饭饱,大军继续南下。

沿途五十里路程,对于不缺挽马骡车的陇右军而言,并不算很长的距离。

不过期间的雁水、蒙水等两条河流,还是使得三军速度不可避免的变慢。

接连两次过河,原本以为河流已经渡过,但随着他们渡过蒙水,摆在他们面前的才是密布的水网。

这些密布的水网,在后世早已化作了平原或河渠,但在这个时代却依旧是阻碍行军的河流。

从濛阳南下新繁,五丈以上宽的河流便遇到了七条,二三丈的河流更是十数条。

他们几乎每走两刻钟,就要停留下来,驱使民夫铺设壕桥,这样才能让大军通过。

虽说河流不宽,但却动辄十余里乃至数十里长,基本都是长江(岷江)分流出来的河流。

这些河流有不少都是先秦时,李冰父子派人挖掘的。

先秦时岷江泛滥,成都八百里平原时常遭受洪涝,百姓颗粒无收。

李冰父子被授命修建都江堰后,不仅修建了宝瓶口和飞沙堰,还修建挖掘了无数堰堤、河渠、河道来分流。

整个水文系统,涵盖整个成都平原,使得大雨不涝,小雨丰田。

东汉时期,当地又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来负责维护堰首工程。

到了蜀汉时期,诸葛亮治蜀并设堰官,征募一千二百兵卒专门负责各处河道的清淤和排积、修缮等工程。

此后各朝,基本延续了诸葛亮留下的堰官制度,并每岁检修河渠。

虽说保留下来了都江堰,但都江堰延续出去的西川水文系统却被破坏了。

所以刘继隆遭遇的这些许许多多河道,在后世早就变成了平原和沟渠。

好在辎重车里有足够多的壕桥,这才让大军在天黑前抵达了新繁县外。

在他们抵达新繁县的同时,新繁县的夯土城墙已经被炸开了一道两丈宽的豁口,城头的旌旗也换成了陇右的旌旗。

眼见大军到来,驻扎此处的陇右二百陇右马步兵也出城迎接起了大军。

“节帅,新繁县于正午拿下,新都县也在两个时辰前被张都尉率军拿下。”

“我军塘骑向南探哨十里后,与西川军的塘骑遭遇,西川军应该驻扎在郫县或犀浦县。”

校尉毕恭毕敬汇报着刚刚获取的军情,刘继隆见状看向耿明与韦工啰碌:“耿明,韦工啰碌,你二人率军前往城南扎营,一个时辰后县衙议事。”

“末将领命!”二人作揖应下,随后便率军往城南而去。

在他们走后,刘继隆又对张武麾下的校尉道:“传令给张武,率军来此议事。”

“是!”

校尉应下,刘继隆则是带着百余名精骑走入新繁县。

新繁县属于成都府,所以县内情况相比较北部的绵州要好上太多。

城中百姓虽说也穿着破烂,但起码都能打上补丁,面颊虽然凹陷,却也称不上面黄肌瘦,可见成都府的百姓,比成都府外的百姓,还是稍能过活些的。

除此之外,他们的胆子也稍大,敢走出街坊,来到主路两旁围观入城的陇右军,可见张武拿下新繁县后,陇右军的军纪保持很好,没让他们感到惧怕。

刘继隆没有太多时间观察百姓,他驰马来到了新繁县衙,命人将县衙内的图籍都搬了出来。

和绵州一样,新繁县也是有两套图籍,应对用前者,办事用后者。

在后者的图籍中,新繁县有民九千余户,四万七千余口,四十四万五千余亩耕地。

这些耕地,有接近五成左右都掌握在军将富商和世家庶族手中。

稍微看了看,刘继隆便知道整个三川的情况了。

军将富商和世家庶族基本掌握了半数乃至六成的土地,这些人也是自己必须对付的人,不然自己即便击败高骈,也只能掌握半个三川。

合上图籍,他令人把图籍收好后,便令庖厨准备饭食,同时等待耿明和张武等人到来。

新都县和新繁县距离不过二十里,快马传递消息的情况下,一个时辰左右也能到达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安静等待,直到天色彻底变黑,耿明与韦工啰碌率先走入衙门内。

三人又等了半个多时辰,随后便见张武风尘仆仆赶来,走入衙门的第一件事便是对刘继隆作揖:“节帅,末将来迟了!”

“兵马都安排好了吗?”刘继隆没有怪罪他。

“都安排好了。”张武颔首回应,见状刘继隆便开始令庖厨上菜。

饭菜上桌后,刘继隆边吃边谈道:“高骈应该率兵驻扎在犀浦,如此既能策应郫县,也能策应成都。”

“据塘骑来禀,成都有不少兵卒驻守,应该不少于五千。”

“若是如此,那刨除东川李福的二万兵马,以及山南西道的残兵游勇,西川驻扎南境的兵马,高骈所能动用兵马,应不超过四万。”

“高骈派精骑躲藏龙门山中,估计是想打我们个措手不及,截断我们退路。”

“这支精骑不用管,只要击败高骈主力,他们自然会撤退。”

“我已经派斛斯光绕过郫县南下,相信高骈已经得到了后方的军情,他现在估计在怀疑我会以骑兵侧击、背击于他。”

“我们在这里有六千精骑,三千马步兵和一万二千步卒,合兵两万一千人。”

“高骈虽然分出骑兵,但军中兵马应该不少于三万人,亦或者在三万左右。”

“西川军中,不少都是被高骈从东川带来的老兵,不可与普通藩镇官兵相提并论。”

“明日我军南下,若是高骈不退,那两军应该在犀浦北部交战。”

“张武你明日点塘骑探查,看看这里是什么地形。”

刘继隆话音落下,张武连忙应下,而刘继隆也凝重道:“此战不定,三军人不卸甲,马不卸鞍。”

“是!”三人颔首应下,刘继隆见状不再言语,只是在吃饱喝足后,将韦工啰碌留了下来。

“节帅……”

韦工啰碌还是第一次和刘继隆单独对话,自然有些紧张。

对此刘继隆安抚他道:“我留你下来,是想知道,多康的将领,对我和陇右到底是何看法。”

面对这个问题,韦工啰碌有些哑然,但整理思绪后还是回答道:

“节帅也知道,我们不少人都是生活在吐蕃治下,而大唐式微多年,所以不少人自然怀揣着恢复吐蕃的想法,对陇右和节帅……额,还是有些非议的。”

“不过节帅放心,如今实际掌权的是没卢丹增,他更倾向获得节帅您的支持。”

韦工啰碌能说这话,也就代表尚摩鄢多半是被多康内部的保守派架空了。

大战在即,刘继隆不得不防备多康吐蕃的番兵,也应该施展手段笼络他们。

所以面对韦工啰碌的这番话,刘继隆主动开口道:“吐蕃长期由一个家族统治,这对中原并不利。”

“据我所知,卫藏六茹的许多奴隶和小贵族都早已忍受不住逻些城的盘剥了。”

“我可以断言,他们在三年内必定会起兵,而你们如果能支持他们推翻逻些城,再由你们推举没卢丹增攻入逻些城,击败这些叛军,那没卢丹增或许能成为卫藏和多康的王。”

“如果你们需要粮食和兵器,我可以在拿下西川后,自陇右和西川分别运送武器和粮食给你们。”

“你们也应该可以感觉到,多康和卫藏的土地逐渐贫瘠,无法产出更多粮食了吧?”

刘继隆最后这句话,让韦工啰碌不免咽了咽口水。

这些年,多康土地能产出的粮食确实越来越少了。

韦工啰碌年轻时,多康的河谷还能每亩产出七斗粮食,如今却只有六斗了。

正因如此,尚摩鄢虽然从刘继隆那里获得了不少粮食,也开垦了不少土地,但收获的粮食依旧不够麾下几十万众消耗。

如果能长期从刘继隆手中得到粮食和兵器,那确实能减轻不少负担。

“此役过后,多康的马匹分为上等马和中等马、下等马,上等军马,中等乘马,下等挽马。”

“一匹上等马换两匹中等马,或者四匹下等马,每匹下等马换十石粮食,亦或者一担茶。”

“其它诸如绸缎、布匹、瓷器、漆器等商货,我会重新让官员们裁定,比之前的价格便宜。”

刘继隆话音落下,韦工啰碌便眼前一亮。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