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兵发成都(感谢“暖阳1314”大佬的

整个大唐如绵州这样的州,少说也有三十个。

这点东西虽然也算得上割肉,却算不上伤筋动骨。

刘继隆这段时间看过绵州留下的那些文册,单以土地来说,绵州近百万亩土地,有六成都在六大世家,十余家豪强庶族手中。

百姓仅有四成土地不说,还要接受这些世家庶族出身的官员、胥吏盘剥。

在如今这个时代,地方治理多是世家庶族出身的子弟,他们自然不可能盘剥压榨自己家族的产业,所以盘剥百姓就成为了他们敛财的手段。

如果只是苛捐杂税,百姓还不至于活不下去,但这些官员胥吏,通常把家族的田地按照下田收税,将百姓的田地视作上田收税。

这么做,等于转嫁家族该缴纳的赋税给百姓,让百姓交“富人税”,世家庶族交“穷人税”。

他们来找自己,恐怕就是为了官员胥吏的名额而来。

刘继隆合上礼单,面色平静道:“东西不错,某收下了,诸位还有何事?”

眼见刘继隆收下东西,几人如释重负,纷纷陪笑道:“听闻节帅要调官吏南下,我等以为不必如此。”

“只要节帅开口,我等家族数百子弟,立马以节帅马首是瞻!”

三人的话,如果是被毫无底蕴的统治者,亦或者有眼光的枭雄听到,这群人自然高兴。

不论是两汉还是李唐,亦或者是后来的两宋和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都需要依靠地方势力来收税和治理地方。

李肇三人口中的数百子弟,代表的就是数百能够文章的官吏,足够治理两三个州,十几个县。

得到他们的投靠,便代表统治者多出了数百官吏,而他们也将扩大家族势力,从一个绵州影响到两三个州,十几个县。

这是双方共赢的局面,所以统治者往往都会接受他们的投靠。

朱元璋和李自成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知道该在什么阶段利用什么人;后者不知道,亦或者没有足够时间来利用这群人。

按理来说,刘继隆也应该利用起这群人,因为他现在的文治实力,似乎还不足以治理整个天下。

不过他有自己的心思,而且现在的他,还有足够数量的陇右学子还未释放出来,不必委曲求全。

“尔等态度,某已然知晓,若有力所不逮的事情,某会交给尔等操办的。”

刘继隆平静说着,三人闻言浮现笑意,连忙作揖道:“是……”

眼见三人陪笑,刘继隆当即吩咐别将准备饭食,随后与三人共饮酒宴一场,直到夜半送走三人后,刘继隆才回到了中堂。

他并未直接休息,而是走到书房坐下,面前摆上了一本本空白的书册。

与此同时,擢升为校尉的李阳春带着两名兵卒走了进来,为刘继隆摆上了安神茶和一些糕点。

刘继隆朝他看去,但见李阳春的右臂依旧缠着绷带,不免询问道:“伤势如何?”

“劳节帅挂念,再有半个月就能拆开了。”

李阳春恭敬回答,而那两名兵卒则是放下东西后走出了中堂。

他们离开后,刘继隆缓缓开口道:“今日之事,都听说了?”

“听说了些。”李阳春点点头,姿态一如昔日在临州课堂上那般,好似被教育的学生。

刘继隆颔首道:“天下太大,以陇右的底蕴,囊括三川后,治理起来便有不少麻烦了。”

“这些世家豪强和都护府的关系得把握好,若是太早表现我们的态度,恐怕会引起天下世家豪强的抵抗。”

“只要隐忍一阶段,等到天下安定,到时候就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了。”

“是!”李阳春没有反问什么问题,而是点头应了下来。

他有自己的主见,但更多时候,他都相信刘继隆的想法和主见。

“这些世家暂时不能除去,但他们占据大量土地也是事实,若是不除去他们,百姓就无法得到土地,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做?”

刘继隆考校着李阳春,李阳春听后说道:“只要官吏都是我们的人,按照真实的情况收税,那就可以用收来的赋税来鼓励百姓开垦荒地。”

“绵州的情况,节帅您也看到了,许多土地都能开垦成为上等的水田,只是因为官府苛捐杂税,官员胥吏盘剥压榨,百姓没有钱粮开垦罢了。”

“只要您表态并下发农具,再蠲免新垦土地三年赋税,百姓定能开垦无数土地。”

“不过百姓没有粮食开垦,而绵州又有许多土地在世家手中,所以不能推行陇右的公田制度。”

“不如借粮给百姓,不收取任何利息,同时严禁世家浑水摸鱼,如此既能维系府库钱粮周转,又能鼓励百姓开垦荒田。”

“待到三川拿下,再施展些手段,抓些世家豪强树立典型,但又不把他们全部得罪死。”

“如此隐忍几年,待天下大定,再动手也不迟……”

李阳春这话说的符合刘继隆心意,但时局在此,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抓些典型,而是可以利用李肇等投降他的世家,打击那些支持朝廷的世家,并收归他们的土地来均分百姓。

这些世家豪强,刘继隆也不准备尽数杀死,而是另有用处。

他提笔在书册上书写,嘴里说道:“自夏商至如今,历朝历代都善于迁徙贵族、世家、豪强至边疆之地,为朝廷开疆拓土。”

“周天子分封,秦汉强迁豪强至岭南、河西、汉四郡亦是此理。”

“以豪强迁徙,虽然能迅速为朝廷在边疆站稳脚跟,但这些豪强也通常会隐匿人口。”

“朝廷后续迁徙而去的人口,大多都被这群人渐渐隐匿起来。”

“因此要迁徙这些豪强,不仅要讲方法,还需要手段。”

迁徙世家豪强,可以帮助朝廷稳定地方,但也容易在后续人口迁徙中,促成大家统治一地,甚至百姓只知家主而不知皇帝的局面。

为了防止世家豪强割据,所以迁徙的地方必须要容易讨平,不至于尾大不掉。

隋唐两代迁徙黔中的世家豪强并不少,但由于缺乏汉人,他们都被同化为夷了。

饶是如此,他们却依旧能占据地方,割据自治。

元明两朝的黔中四大土司中,播州杨氏和思州田氏就是隋唐两代扎根黔中,却被夷化的土司。

他们给黔中道的蛮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却最后被同化,自己还割据地方。

这种错误,刘继隆可不会犯。

世家豪强最好投向西北、东北地区,而西南则是应该以军队、百姓和良家子为主。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是得先击败高骈,然后再拿下三川。

“河西的军队,如今到哪了?”

刘继隆缓缓开口,李阳春闻言作揖:“河西七千兵马,眼下已经抵达朔方。”

刘继隆闻言颔首,随即安排道:“派河西兵马南下驻守萧关、秦州,调萧关的两千精骑南下。”

“我们的粮食还够吃三个月,三个月内,攻破高骈!”

刘继隆将毛笔放下,目光看向李阳春。

李阳春见状作揖:“末将领命!”

他转身走出中堂,而前线的骑兵交锋也在随着时间不断进行。

汉州的百姓因为战乱而逃亡,有的选择南逃,有的选择北逃。

高骈得知后,下令驱赶这些百姓北上,以此来逼迫刘继隆尽早决战。

刘继隆倒是并不慌张,对于北逃的百姓照单全收,并令人发放粮食、粗布和干柳絮,帮助流民渡过寒冬。

十天过去,萧关南调的两千骑兵抵达绵州,刘继隆当即开始下令。

张昶回调巴西,率伤兵八百,步卒两千,番卒三千驻扎绵州一关六城。

刘继隆率两千精骑赶赴前线神泉县,集结张武、斛斯光麾下三千精骑,没卢丹增麾下五千番骑和七千番卒,以及耿明麾下的三千马步兵和九千汉卒。

腊月初五,三军集结绵州神泉县外,合计一万汉番精骑,一万九千马步兵兵卒。

“窸窸窣窣……”

时值正午,但寒风吹来,却吹得不少兵卒瑟瑟发抖。

西北的冬风干燥而猛烈,好似刀子在脸上刮划。

剑南道的东风却如冷水,吹到脸上不痛不痒,但却会钻到衣裳里,冻得人不断发抖。

近三万大军和两万民夫在内江水北部扎营,篝火点燃了一处又一处,却还是无法驱散那寒意。

“节帅,这天气还是有些冷,不如等开春再动兵吧。”

军营内,众多将领跟随着刘继隆,同时忍不住开口劝解。

刘继隆听后停下脚步,看向他们道:“待到开春,我们便没有多少时间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