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兵进巴蜀(万字大章)

“传令三军,追杀官军,先入昌明者记功,拔擢三级!”

“是!”快马连忙应下,随后调转马头往江油关杀去。

张昶听得心里一紧,毕竟从此地到昌明三十余里地,而前军已经与官军交锋近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的激战,还要追击敌军三十里,甚至还有可能还要在昌明县再战一场,这对于张昶来说,简直就是不把将士的性命当性命。

张武并未向他解释,只因为在张武看来,他宁愿激战过后追敌三十里,甚至再激战一场,也不愿意让李福从容撤回昌明,做足准备后,再来场攻城战。

“进!”

令旗麾下,前军四千余人在张武、张昶的率领下发起追击,留下伤兵驻守江油关。

与此同时,刘继隆也得知了前军攻破江油关的消息,而他也在得知张武继续追击李福后满意颔首。

“穷寇莫追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关键时刻还是需要穷追猛打来扩大战果的。”

“走吧,看来今夜我们可以在昌明休息了。”

刘继隆对斛斯光交代着,随后便调集三军穿过惨烈的江油关,留兵二千与伤兵共同驻守后,直奔昌明县而去。

一路上,刘继隆随处可见丢弃的甲胄,可见东川军已经被打得丢盔卸甲了。

他一边命令民夫收集这些甲胄,一边不紧不慢的赶路。

不出意外,当他率军赶在黄昏前抵达昌明县时,昌明县已经插上了‘陇右都护府’的旌旗。

张昶留在了昌明县,对刘继隆作揖道:“节帅,张武率一千弟兄,征调城内一千挽马追击李福而去。”

“李福率领本部及昌明县驻兵逃往巴西而去,昌明县内十数万石粮草及无数物资尽皆俘获!”

张昶恭敬作揖,心里对刘继隆和张武都十分佩服。

刘继隆颔首回应,目光则是打量着昌明县。

昌明县城墙为夯土筑城,且高不过一丈,厚最多一丈五,根本看不出加筑过的痕迹。

想来是李福觉得江油关足够坚固,所以才没有修筑昌明县。

正因如此,当他遭遇惨败,还被张武追击时,他根本就没有想着进入昌明县躲避。

毕竟昌明县距离江油关就三十余里,如果他躲入昌明县,刘继隆则是可以立马率大军前来,将他包围其中。

李福倒也不愚蠢,眼下逃亡巴西,而巴西虽然不如江油关坚固,但比昌明却好上太多了。

此外,巴西有涪江水运,不愁被切断补给。

只可惜,巴西的城墙再厚,却也只是夯土的城墙,只要刘继隆举兵去攻,巴西与江油关的下场,不会有任何区别。

李福如果能够想通,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逃往梓州。

“马步兵和步卒、民夫在城外扎营,骑兵入城休整。”

“是!”

刘继隆抖动马缰,当即带领骑兵进城,而三军之中负责军纪的军吏也在重复“三令五申”。

陇右军的军纪无须过多赘述,每个人虽然都好奇打量四周,却没有人敢停下来做任何事情。

刘继隆被骑兵拱卫,走入昌明后,第一眼便是昌明那宽三丈的官道与趴在坊墙上围观他们的百姓。

昌明的街道坑坑洼洼,坊墙也低矮破烂。

那些趴在墙头的孩童,大多穿着破烂,面黄肌瘦。

刘继隆哈了一口气,但见白色雾气从口中飞出,可见气温寒冷。

“张昶,清点库中绢帛粗布。”

“是!”

刘继隆开口,张昶便知道自家节帅要发东西给百姓了。

不过他并未说什么,只因为就连他也看不下去。

三川确实富庶,但富庶的却不是百姓,而是衙门和世家豪强。

城内的百姓都穿着单薄破烂,城外的百姓恐怕只能冻死在寒风之中。

想到这里,张昶不免想到昔年吐蕃治下的自己。

很快,三千骑兵兵分两路,一部分走入军营内休整,一部分则是接管了县衙的护卫。

刘继隆走入县衙中,由于县内官军撤离匆忙,衙门中的各类文册都还在。

他让人清点好后,摆到了主位上,他则是开始翻阅,查看昌明县的情况。

与此同时,张昶、耿明和斛斯光则是离开衙门,严盯纪律去了。

两刻钟后,随军庖厨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刘继隆则是一边吃,一边翻看昌明县的文册。

吃完饭后,他便大概了解了昌明县的情况。

县内的图籍都是会昌年间的图籍了,大概率是李德裕治蜀时,曾经下令丈量过田地,清点过人口。

不过县内的文册有两套,一套还是抄旧元和年间的图籍,一套则是会昌年间清点的图籍。

前者估计是用来糊弄州、道衙门的,后者才是用来治理昌明县的。

看似没有问题,但元和年间蜀中经历了“刘辟之乱”,东川与西川交界的州县人口凋敝,土地荒芜。

后续经过几十年治理,这些州县才渐渐恢复了人口和耕地。

例如刘继隆手中的这两套文册,给朝廷看的那本抄旧文册中,昌明县仅有四千余户,二万三千余口,十二万四千余亩耕地。

后者用来治理昌明县的文册中,昌明县却有六千八百余户,三万四千余口,十八万七千余亩耕地。

两本文册间的数据差,足够隐匿数千贯的赋税。

昌明县还算是富庶的县城,若是连昌明都这么做,其他贫苦的县城则更不用说了。

不过后者的图籍,估计也早早就失真了。

别的不提,单说陇右这些年不断从剑南道和山南西道招抚人口,就能得知这些地方人口流失有多严重。

刚才刘继隆率军从江油关南下时,沿途见到不少无人村落和抛荒田地,那些田地肥沃,若是百姓能安居乐业,怎么可能舍得抛荒。

想到这里,刘继隆合上文册,随后召来了张昶。

“节帅!”

当张昶走入县衙,刘继隆当即说道:“传信给高长史,令其先派二百官员,三千直白南下绵州。”

“开春后,再将伤残的将领和经历过下乡的大学学子送到绵州来,方便我们从中选拔出有品秩的官员和无品秩的直白。”

经过这些年的潜心发展和人才积累,陇右都护府治下的品秩官员多达一千七百余人,流外直白八千五百余人。

原本陇右有五十个县,如今经历多场战役后,已经增加到了八十二个县。

不出意外,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还将继续增加州县。

按照陇右规制,每个县应该有品秩官员十二人,流外直白五十到七十人不等。

如今官员和直白的储备,足够陇右治理三川全境。

多年积累,总算派上了用场,不过有些事情也需要变一变。

“对了,三川和秦州、朔方等处的官学暂时停止修建和扩张。”

“是!”

张昶没有问为什么,而是直接接下了军令。

对此,刘继隆有自己的考量。

陇右之所以能够推行官学和教育,让孩童们有书读,那是因为陇右前中期人口基数少,可从丝绸之路获利的钱财多,足够维持陇右那两三万的学子读书。

只是随着陇右人口不断增加,入学学子越来越多后,弊端也就显示了出来,但依旧还能勉强维持着当下局面。

不过现在摆在刘继隆眼前的,却是三川及秦州、朔方等加起来或许不少于三百万人口的巨大群体。

且不说朝廷已经切断丝路贸易,即便丝路贸易还在持续,刘继隆也养不起那么多人口基数下的适龄学子。

说直白些,陇右的制度只能在陇右推行,一旦陇右发生变化,当下的生产力,就不足以将陇右的制度向其它地区推广了。

陇右培养一个学子,算上教习的俸禄和书本费,每年需要大概三贯。

三贯,这基本上是太平时候,六七亩地的产出了。

如今不提三川,单说突然增加的秦州、朔方、兴元府等五十余万人口,便足够让这个制度破产。

生产力决定了这个时代不可能做到人人有书读的场景,刘继隆也只能做出取舍。

暂时维系陇右道的官学制度,不向其它新占领的地区开放。

待到各地恢复生产,有了多余的钱粮,刘继隆才会适当放开一部分官学。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