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擒二汗王

如今回鹘虽然被黠戛斯和大唐打得西逃,但放在其他地方,回鹘依旧是一股巨无霸的势力。

甘州回鹘、安西回鹘、庭州回鹘、西州回鹘……

四支回鹘之一的甘州回鹘大汗就这样被俘,也难怪称勒不愿意投降。

他要是投降,那就相当于给其他回鹘诸部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

日后刘继隆对其他几部回鹘用兵时,另外几部的头人都会因为他称勒而觉得“投降刘继隆也不失为一条退路”。

有人开头,后面的人就能有样学样了。

杜噶支暗叹刘继隆手段歹毒,但又不免叹气想到,若非刘继隆手段如此,他们恐怕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刚才刘继隆许诺的那些待遇了。

尽管那些待遇与他们曾经的地位相比不值一提,但败军之将,又有什么资格提待遇呢?

杜噶支的那口心气被刘继隆打压下去了,不止是他,其余嗢末将领皆是如此。

在他们投降后,张昶率军入城,接管城门后,请李商隐率军吏为城内嗢末人登籍造册。

由于城内的屋舍都被张昶用面粉与火药包焚毁差不多,所以近几日死难者的尸体都无柴可焚。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张昶入城后,当即命令城内存活的番民收拾尸体,将尸体抬出城去焚毁,以免出现瘟疫。

不仅如此,登籍造册后的嗢末人也在他的监督下清理姑臧城内废墟。

数万屋舍化作废墟,想要重建起来,最少要砍秃一片山林。

战争破坏的不仅仅是百姓所享受的太平,还有自然和环境。

“虽说陇右准许砍伐树木,而且凉州南部树林繁多,但砍伐还是得有度才行。”

“南边的那些树林,命人插牌分置为二十块区域,每年开放一块区域,准许百姓与衙门进入区域砍伐树木。”

“每月初一,征募民夫前往南部种植树木,不要竭泽而渔。”

刘继隆与李商隐讨论着南部祁连山脚下的广袤树林,如此绿意盎然的景象,即便放到后世气温回暖时,也根本没有机会在河西走廊任何一处看到。

“节帅此举高瞻远瞩,下官佩服。”

李商隐没想到,刘继隆竟然连如何砍伐树木都要定出章程,不免有些佩服。

其实过往朝代不是没有官员想出类似的办法,只是由于操作难度太大,费力不讨好,因此没有形成制度。

“义山你去过中原和关中,你说说看,关中和中原的植被如何,是否能见到成片的树林?”

刘继隆没有去过这个时代的中原,所以不免询问起了李商隐。

李商隐闻言点了点头,随后又摇头道:

“下官曾在不少手札中看过,曾经的关中绿意盎然,山林延绵,巨木随处可见。”

“只是经过秦汉南北的战事,如今的关中只剩一些小树林,成片的树林只能在秦岭附近才能看到。”

“如陇右山林中的巨木,更是早已绝迹于秦岭中。”

“中原与关中情况相差不大,虽有树林,但大多都是小树林,且时常有人砍伐。”

面对李商隐所说,刘继隆暗自点头。

他记得河南、河北一带的树林,大概是从晚唐开始变得稀少,等到明代时,甚至有人从江南北上京城,沿途千里不见树林。

后世的中原和河北、江南能有那么高的绿化,主要还是气候变化和植树造林等政策的结果。

气候环境是主要原因,其次是人为因素。

百姓需要柴火,而石炭开采不易,价格昂贵,所以百姓只能偷偷砍伐树木。

唐代的百姓还算好,出门就有树林可以砍伐,但等到一千年后的清代,千里无林的情况下,就只能用秸秆来烧火煮饭。

贫苦的人家在秸秆烧完后,便只能吃冷水泡饭,能吃热饭的都是富户。

想到这里,刘继隆想起了自己手中的火药,因此他不免对李商隐交代道:

“百姓砍伐树木,皆是为了烧火做饭。”

“府衙未将火药用于采矿前,每年需要发动数千工人下井开采石炭,一年所得产量不过数十万斤。”

“如今以火药开采石炭,每年所用工人不过两千,所得石炭却足有近百万担。”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