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鄯州已定

他留下陈瑛与两个团的兵马,以及三千民夫在此丈量田亩,安家落户。

随军的九千民夫中,有七千多是山南、剑南等道的青壮饥民。

按照此前刘继隆与高进达商议的结果,这七千多青壮饥民将会在鄯州安家落户。

这还只是安置在鄯州的第一批百姓,后续还会有几批饥民会被安置到鄯州。

除此之外,刘继隆还准备迁徙部分鄯州番口前往渭州和兰州。

不然以鄯州近两万番口的数量,起码要安置两万汉口才能中和当地的人口。

湟水县内的番口被迁出数千人前往了鄯城,这些人在半道上被李骥截获。

消息送来时是半夜,刘继隆闻言不假思索道:“把这几千口番人分为三份,分别迁往兰州的五泉县,临州的长乐县和渭州的渭源县。。”

“另外让李骥继续向鄯城进军,把鄯城给我围住!”

“是!”张昶作揖应下,随后派轻骑前去通知李骥。

翌日卯时,刘继隆率领四千余名步卒及六千名民夫驰往鄯城。

路上,他们遇到了被俘的番兵和四千多口番民。

这些人将按照刘继隆的吩咐,迁往三州治下的三个县。

五千多名番人,平分三份后,也不过千余人,倒也影响不了三个县的人口情况。

刘继隆匆匆瞥了一眼,便带着大军继续向着鄯城开拔而去。

不得不说,鄯城的许多番将对于拓跋怀光倒是很忠心。

李骥包围鄯城后,城内的六百番兵及上万番民拥护拓跋怀光的长子拓跋隆业为主,向吐谷浑地区突围而去。

由于牛心川和鄯城地势险要,李骥只能等待刘继隆率步卒前来。

刘继隆率军抵达后,借助云车,陇右军很快登上了鄯城城头,而鄯城内只剩下五千多名老弱妇孺。

他们之中有人选择反抗被杀,但大部分还是老老实实的选择了投降。

云车攻城后不到半个时辰,鄯城东门大开,刘继隆抖动马缰,带着大军入驻了鄯城。

整场战事下来,除了在湟水峡口被阻碍了小半个月,剩下的战事基本以摧枯拉朽的态势拿下。

刘继隆率领诸将走入鄯城县衙的正堂,坐在了昔日拓跋怀光的位置上。

诸将见状纷纷作揖,而刘继隆也对李骥询问道:“拓跋隆业呢?”

“听城内的老弱说,他带着六百甲兵和五千多家眷,昨夜往伏俟(qi)城跑了。”

伏俟城是北朝旧城,其中“伏俟”为鲜卑语,汉意为“王者之城”。

这座城池位于青海西岸,吐蕃内乱后被吐谷浑的某部所占据。

拓跋隆业不过十五岁,前往伏俟城后能否活下来都是个问题。

对此,刘继隆也就没有上心,也没有追击的心思。

吐谷浑地区固然重要,但那是建立在高原上有吐蕃这种统一政权的情况下。

现在高原四分五裂,吐谷浑地区也四分五裂,出兵打他们固然能收获一些牧群,但这些牧群完全可以通过贸易和外交手段获得,没有必要动兵跑到三千多米海拔的地区作战。

“派人前往吐谷浑各部传消息,倘若有人能带来拓跋隆业的首级,我便册封他为西海游奕使,可以在鄯城与我陇右互市。”

刘继隆平静开口,只是一句话,便决定了拓跋隆业的下场。

吐蕃鼎盛时都需要大唐的贸易,更别提当下分裂的吐谷浑地区了。

一个互市资格,足够让他们抢破头,拓跋隆业的首级也将成为香饽饽。

陇右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好好治理鄯州就足够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目光看向郑处:“郑处!”

“末将在!”郑处心底早就有了准备,可当这一刻来临时,他却还是难掩激动。

“兹授你为鄯州刺史,另令鄯州镇节度使。”

“末将领命,谢节帅隆恩!”

随着刘继隆宣告鄯州刺史的人选,郑处立马作揖行礼,同时言语表示感激。

刘继隆颔首道:“鄯州为我军抵御吐谷浑诸部的一线,我会留下六团兵马给你,另外需要你再募三团兵马。”

“明岁元日前,我希望你能把鄯州的人口、耕地图籍交到都护府。”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