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服从 危机与尚未可知的一切

尤其是当这第一波消息被一些敏锐的报纸和作者编成了类似这样的故事之后:

话说那俄国人米哈伊尔刚到巴黎,起初无人在意他的出现,就连巴黎的乞弓都能一脸傲慢的表示道:“我们不要俄国人的臭钱!”

可他们实在是大错特错了,那俄国人米哈伊尔只是微微一笑,接著稍稍透露了一点他到达巴黎的消息,於是那位在法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文学家仲马立马火速赶来,一见那俄国人米哈伊尔当即纳头便拜!

在巴黎人震惊的眼神中,那俄国人米哈伊尔继续向前走去.....

类似这样的新闻刊登后,他们报刊的销量可谓是一下子就起飞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故事看似抽象,实则比起这一时期的俄国特有的斯拉夫贏学来说,其实还真算不了什么。

毕竟尼古拉一世在登基之后,除了创建秘密警察外,尼古拉还为建立极权国家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在统治期间,他出了一个公式,即“专制、东正教和民族性是俄国立足的三大支柱”。

这一发明的伟大之处在於赐予了惯於顺从的俄罗斯民眾一个必要的信念一一伟大的自豪感。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在农奴国家里,农奴可以被隨意买卖,还可以被当作赌注。但现在,农奴国家却被称为文明的巔峰。无数的著作都在描写腐朽过时的欧洲行將崩溃,只有俄国能能够用新鲜的血液来拯救它。

就像这一时期的俄国自由主义杂誌《望远镜》,它的编辑纳杰日金便吹捧“我们俄罗斯拳头的力量”,並將其与欧洲弱小的拳头做对比。而每日遭受鞭打的数百万农奴恰恰印证了它的力量:

那么米哈伊尔在巴黎的故事的优越性在哪里呢?

那就是在某种程度上,米哈伊尔真的贏了!並且还有巴黎的报纸的亲自认证!

於是当第一波消息到来並在圣彼得堡引起轰动之后,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太多太多的人都在等待著来自国外的消息,而隨著后面一波又一波消息的传来,即便米哈伊尔如今並不在圣彼得堡,但这些消息却是对米哈伊尔在俄国的產业和朋友们產生了深刻的影响。

就像是今天这个普通的日子,当涅克拉索夫一如既往地走进《现代人》的编辑部时,他很快就收到了这样的消息:

“涅克拉索夫先生,我们今天又收到了一大堆的信,大部分依旧是写给米哈伊尔先生的,有的信似乎是从很远的地方寄过来的。而剩下的信大部分都是希望我们能赶紧推出新的连载小说.......”

“老样子,放进米哈伊尔的办公室吧。”

“可是米哈伊尔先生的办公室似乎已经没有太多空间了....

涅克拉索夫:“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