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服从 危机与尚未可知的一切

此前我一直以为,真话对於人来说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我的俄国之行却让我认识到其实不然。在这里,撒谎意味著保住皇位,而说真话就是要动摇根基。

《1839年的俄国》

我不仅能带进法国的书来,还能带进法国的绞刑架来,我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费是多少。

一一尼古拉一世时期关於贿赂的玩笑严格意义上来说,呈现在尼古拉一世和亚歷山大皇储面前的那些有关米哈伊尔在法国的消息,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滯后的。

毕竟他们两人对於俄国的文学领域並不是很关注,但对圣彼得堡文化界的人来说,米哈伊尔亲自前往巴黎简直就是不下於亚歷山大一世抵抗拿破崙的大事。

在米哈伊尔之前,几乎每一位去往巴黎的俄国文学家的目的都是为了朝圣、瞻仰和交流学习,他们往往在巴黎引起不了太大的反响,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访客出现在巴黎。

没有谁能例外!

即便是在俄国德高望重的茹科夫斯基和卡拉姆津都是如此,就更不用说別的文学家了,哪怕他们在俄国享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对於巴黎而言,他们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么米哈伊尔这位俄国文坛的超级新星会是同样的处境吗?

《现代人》杂誌和围绕著《现代人》展开活动的文学家们关心这个问题,只因米哈伊尔的荣光便是他们的荣光,而且眾所周知,米哈伊尔先生从来不会独享他的荣光,而是会慷慨的將这份荣光播撒出去。

《现代人》杂誌的对手和跟米哈伊尔他们这一派別不对付的文学家们关心这个问题,只因米哈伊尔此前就已经在巴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他此番去巴黎显然不是单纯的游歷,而是真的想在巴黎出人头地,真正融入巴黎那金碧辉煌又格外有门槛的文学界。

既然敢有这样的妄想,那么他就必然会碰壁,不趁著这个机会打击他的名声岂不是白白浪费机会了吗?

就算他们这样的打击已经失败了很多次,但像米哈伊尔这种没有根基的平民作家,只要他失败一次,那么他们这些人就能將这位討人厌的平民作家给彻底踩进谷底。

比较中立的报刊同样关注这个消息,作为圣彼得堡报刊上的常客,有关米哈伊尔的很多消息总能为报刊带来销量上的提升。

圣彼得堡中有许多贵族和市民也关注这件事情,只因在死气沉沉的俄国社会,娱乐方式实在是太少太少,並且受到严格的限制,至於劲爆的新闻那就更是少之又少,而俄国文学家去往巴黎建功立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则传奇故事,其精彩程度完全不亚於一部绝佳的小说。

除此之外,圣彼得堡的大学生们在关注,圣彼得堡的一些地下小团体在关注,莫斯科的文化界在关注,知识分子中的西方派在关注,斯拉夫派也在关注...:...

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关注並不强烈,甚至说一切都是静悄悄的,无论是哪一方都不敢贸然出击,也不太敢轻易下结论,最多就是假装不在意地提上几句。

而当来自法国的第一波消息传了过来后.......圣彼得堡便开始沸腾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