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对,应该是这位米哈伊尔先生!只要能够为杂志带来利润,那就不应当再对对方的国籍有刻板印象!
而在他们这些出版商这里,因为看过了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他们对这样的价格固然感到肉疼,但心里其实清楚自家报纸大概率能从这笔生意当中赚到钱,但是对于巴黎其他那些大大小小的文人们来说,他们可没亲眼看过这部作品,因此这样的价格可谓是最大程度的激发出了他们内心的嫉妒和不满。
一时之间似乎巴黎的半个文坛以及各种小团体统统都在谈论这件荒唐的事情,以至于还传出各种荒诞不经的谣言,对于这些谣言屠格涅夫当然是听说过的,但他并未想在每一个人面前都澄清这件事,一是这不可能,二就是屠格涅夫更加倾向于复刻一下米哈伊尔曾经在他们这些朋友面前的名场面。
差不多就是在一场文学沙龙当中,屠格涅夫坐在沙发上,一手喝着茶,另一只手吃着点心的这个小细节就不复刻了,接着便微笑着说道:
“尊敬的各位先生们,在古老的东方大国中有这么一句古话:流言止于智者。我完全相信巴黎的先生们的智慧!”
流言止于智者,但要是流言一直泛滥呢?这说明巴黎是个什么情况?
当初米哈伊尔面对圣彼得堡的各种流言时有着这样精彩的回击,如今我屠格涅夫也是用上了
这话一出,有人还愿意传就继续传吧!等着我下次再来被我大清算吧!
事到如今,屠格涅夫自然已经跟巴黎的很多先生们都熟识了,到时候清算起来确实也很方便。
总而言之,由于米哈伊尔十分争气,屠格涅夫最近在巴黎也可谓是春风得意,先是看着巴黎的出版商们对他微微献点殷勤,说些好话,接着又阴阳了几个之前一直不看好且说话很难听的法国作家,随后又是去巴黎的各个沙龙里做客。
毕竟这件事属实是不同寻常,而不找屠格涅夫打听打听情况他们又能找谁呢?
哦对,或许也是能找别林斯基的,尽管别林斯基的法语只能做到勉强阅读,但因为是米哈伊尔的事情,别林斯基或多或少也参与了一些,而且在屠格涅夫的讲述下知晓了前因后果。
对于事情的最终结果,并且在清楚的了解了三法郎到底能买多少东西后,别林斯基瞬间就是热血上头:
“瞧瞧瞧瞧,这就是米哈伊尔,哪怕是在法国,他也能让自己轻松变成大富翁的!而且以我对他的了解,就算是从事其它行业他也会成功的,他同我讲过不少其它行业的前景,而且听起来确实是有道理的”
关于这一点当然也是实话,很多时候,历史当中一条微不足道的信息,就足以撬起庞大的巨石。
就像在这一时期的法国,米哈伊尔当然知道在1845年到1847年之间,法国的小麦连年歉收,以至于小麦的价格由每一百公斤17.15法郎飙升至43法郎以上,这也是法国后来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情况下,只要有原始积累和各种人情关系,米哈伊尔其实完全可以把俄国便宜的黑麦提前倒腾到法国去,然后囤积起来.
当然了,比起靠这个赚钱,米哈伊尔其实挺愿意散给陷入饥荒的法国民众们,但这确实有个问题,我要是赶上革命形势最严峻同时也是饥荒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即1847、1848年才干,那法国佬万一给我按上一个阴谋颠覆国家的罪名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