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在纺织厂的食堂干了二十多年,他还去吃过几回。
放着食堂便宜的饭菜不吃,加钱要来周二娃饭店吃,吃的就是一个味道。
都说个体户挣钱,收录机里天天说下海潮,老罗听在耳朵里,但心里始终没一个切实的概念。
上班的人多数是瞧不上个体户的,觉得不稳定又不体面。
但今天来周砚这学做雪鸡淖,他可算是开眼了。
六毛钱一份的跷脚牛肉一份份端上客人餐桌,门口一直有客人排着队买卤菜,主打的炒菜就更不用说了,点菜就没停过。
这得挣多少?
老罗不敢细算。
怎么着一个月也得有个两三千吧?
半年干出一个万元户!
天呐!
这年轻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辞职下海?”
“也开个饭店?”
老罗的心思一起,便如潮水翻涌。
他今年四十四了,大儿子都十八了,初中毕业后跟着他学厨,刚把刀工练出来。
现在乐明的岗位也不好弄,还是个学徒,以后不一定有机会转正,眼瞅着都成大小伙了,比他还高点,再过两年就要说媳妇。
女儿今年十七,高二,成绩不错,能考到年级前十,特别懂事。
班主任说了,这孩子特别努力,进了重点班,有机会考大学,让他要提前做准备。
他们老罗家世代厨子,哪里出过读书人,他就算是砸锅卖铁肯定也是要送她去上大学的。
他老娘身体还可以,照顾自己,可看她一把年纪,头发白还要天天下地干活,心头也不是个滋味。
他老婆在家旁边的小工厂上班,一个月四十多块钱。
双职工家庭,表面看起来颇为风光,村里人都羡慕得很,实际上日子却过得捉襟见肘,不足与外人道。
归根到底,还是挣得太少,钱不够。
单拎几道菜出来,他肯定没周砚做得好。
但他在乐明饭店干了二十六年,能在后厨站稳脚跟,有一席之地,能炒上宴客厅的菜,二级厨师的水平是实打实的。
开个小饭店,他觉得应该没问题。
到时候让儿子跟着他干,给他当墩子,让老婆来负责收银和点菜,兼着上上菜。
一家人应该也能把生意做起来。
今天回去跟老婆好好商量商量,到时候再来跟周砚取取经。
这年轻人年纪不大,但脑子太好使了。
在小镇上开个饭店都能开的风生水起,要是积累够了往嘉州走,乐明饭店和飞燕酒楼怕是都要抖三抖。
中午营业结束,肖磊和老罗他们便回去了。
周砚送他们离开,扫了眼任务面板:【支线任务:师父的执念!进度99%】
好嘛,纹丝不动!
卡住了。
老罗把生爆盐煎肉的菜谱给他手写了一份,并且现场给他讲解了其中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点,恨不得现场给他演示一份。
只是中午实在吃的太饱,没人能再加餐,只好作罢,约定下回来再教他。
周砚转身回到店里。
赵嬢嬢和老周同志还有赵红正凑在报纸前认真瞧着。
“写的啥子,我有些字看不懂呢。”赵嬢嬢往旁边退了半步,把c位让给了老周同志。
老周同志说道:“写了我们一家人呢,说因为我们的鼎力支持,才让他得以找到亲人。夸了周砚和肖师傅,说他们让这场寻根之旅变成了一场寻味之旅,还写的多有文采嘞。
后面还写了周砚看菜谱复刻出雪鸡淖,将孔派传承发扬光大,与二十多年前孔怀风大师放弃家传,开班授课,教授罗汉厨艺的宽阔胸襟呼应上了。”
“要得!搞快!我们也去多买几份嘉州日报!报纸比杂志便宜多了。”赵嬢嬢拍手道,“我们这也算是做了好人好事了噻。”
“走嘛。”老周同志笑着点头,把报纸递给周砚,推着车和赵嬢嬢出门去了。
“你就宠着她吧。”周砚摇头,接过报纸认真看了起来,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嘉州日报好啊!
这可是本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迭加了外国人寻亲的特殊事件,堪称当下版本最强本地推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