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杀了亲叔叔一家,又逼迫天子退位,试问外人会怎么看?是不是想当皇帝想疯了?
李胤觉得这么仓促上位绝非好事。
然而换个角度来讲,自家亲族都有人按捺不住,开国也确实是势在必行。
开国就有爵位和封地,来打赏自己的支持者,也能稳固自身的权势。
至于名声,司马氏的名声就在那摆着,就算洗个几年,也还是那样子不会改变什么。
于是李胤也按下了劝说的念头,这便是所谓的“大势不可挡”吧。
果不其然,陈骞、裴秀、郑冲等人,都是赞同司马昭的建议,觉得秋收时开国正合适。
“宣伯(李胤表字),你为何不说话?”
司马昭看向李胤询问道。
这次兵变,李胤是出了大力的,不可能不站在晋王府这边。而且他的人品一向很硬,所以李胤的意见很值得听一听。
“晋王,李某窃以为,秋收确实是吉时,但今年却并非吉年。
前有灭蜀动刀兵,后有洛阳之乱。代魏之事,不如今年暂缓,明年时间充裕,可以仔细准备。”
李胤还是非常实诚的将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果不其然,司马昭脸上的笑意,如同庐山瀑布一样,肉眼可见的垮了下来!
“诸位都回去准备一下,三日后天子会在金墉城发禅让诏书,宣伯留一下。”
司马昭开口对众人说道。
今日虽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商议,但他觉得要先把李胤说服。没办法,李胤此番参与兵变,帮了司马昭的大忙,站队站得稳稳地。
反倒是贾充、裴秀、陈骞、郑冲等人,在政变中没有精彩发挥。
某种程度上说,李胤的话,更像是诤言。
待众人都离开后,司马昭看向李胤说道:“宣伯所言不虚,但孤急着代魏建晋,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司马昭脸上带着无奈和遗憾。
李胤对司马昭作揖行了一礼询问道:“晋王有何忧愁,但说无妨,下官也想为晋王分忧。”
“无他,很多人跟着孤,亲近孤,无非为之两字,利也!势也!
此番洛阳兵变,贾充在外也就不说了,如陈骞、郑冲、裴秀等人,竟然都装聋作哑。
并非是他们不忠,而是孤还没有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
孤可以给的,司马孚亦是可以给,为此,孤寝食难安。唯有登基称帝,方能犒赏功臣。
这天下,这社稷,才能安稳。”
司马昭叹息道,这些事情可谓是积重难返,压根没法回头去看。
自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就注定了的,不可走回头路,不可左顾右盼,唯有一路向前,方能博一条生路出来。
听到这番话,李胤却是摇头叹息道:
“《战国策》有云:
‘以色相交者,色衰而爱弛;
以利相交者,利尽而交疏;
以势相交者,势倾而交绝。’
今晋王以势结党,以利聚众,可想过势衰利尽之日如何?”
李胤这番话可谓犀利又不留情面,司马昭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最后还是强辩道:
“宣伯所说,都是多年后之事,而危机就在眼前,孤已经顾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