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齐国公奉诏西讨,摄政王挂帅南征。
郑国望自告奋勇的请求出任宣大蓟辽督师,众大臣见状都是面面相觑。
郑国舅,你行么你?
你虽然也曾经上过阵,带过兵,可眼下是你死我活的国战啊,但你太年轻了。你以为你是朱寅?朱寅一千年才出一个!
众人都心中质疑。
既然左翼、右翼蒙古都要趁人之危的南下,那最少也就十几万骑兵,敌军声势浩大,大明要调动二十万大军抵御。
自土木堡以来,朝廷用兵之巨,莫如这次!
统帅这么多的兵马,你行么你?
可是众人想到这里,又很是无奈。因为他们发现,似乎没有比郑国望更适合的文臣了。
朝廷带过兵、打过仗的文官,如今也不是没有,可都不合适。
郑洛年近七旬,垂垂老矣,身子骨不行了。叶梦熊上疏触怒皇上,早已告病辞官。杨镐去年因为西域大败,被皇上下令诛杀。郝杰也因为高丽大败被皇上赐自尽。
其余的如刑玠等人,要么在南京伪朝任职,要么在这几年的朝堂风波中辞官、罢官。
郑国望虽然太年轻,却已是朝中仅存的带过兵、打过仗的文臣!也是如今唯一打过蒙古鞑子的文臣!
很多德高望重的老臣重臣,包括王锡爵等阁老,虽然做官四平八稳、老成谋国,却从没有带过兵打仗。
不用这位郑国舅,还有更合适的人选吗?
那么,若是不用文臣统帅掌总,只用武将统兵行不行?当然不行!
武将绝不可信!戚继光、刘綎、麻贵等人就是例子,毫无礼义廉耻之心,不知春秋大义,有奶便是娘,朝廷根本养不熟。
于公于私,似乎都没有比郑国望更合适的人选了啊。
郑贵妃知道四弟固执,也不再劝。再说,此时她还能相信谁?自己人统兵才是最可靠的。她暗叹一声,问道:
“郑国望自请统军出征,诸卿可有异议?”
众人一起拱手道:“臣等并无异议。”
郑贵妃又象征性的问道:“诸卿可有其他人选推举,或者自荐出征?”
自荐?诸大臣都是暗自摇头。眼下这局面如此艰险,不做不错,大做大错,横竖最后多半不讨好,又何必出这个头?
再说,他们又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对战场很是陌生。若是打了败仗,误了朝廷大事怎么办?
这是脑袋一热就能自荐的吗?
众人纷纷举起笏板,表态道:“臣等并无其他人选,也不敢自荐。”
眼见没有大臣反对,郑贵妃这才点头道:“好,那我就代皇上和监国太子,拜郑卿为蓟、辽、宣、大四镇经略使、督师,节制诸路兵马。”
郑国望早就知道自己能掌握兵权,可此时眼见这么顺利,她还是感到有些悲哀。
这满朝大臣,已经心思各异,很少再有人肯替朝廷冒险担当了。
有的人是贪生怕死、畏敌如虎,有的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更多的是怕担责!怕承担战败的风险!
这不悲哀么?
郑国望跪拜谢恩,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揽过了统兵抗鞑的大任。这么重大的责任一旦真的挑到肩上,她又不禁有点底气不足了。
可是想到朱寅十几岁就统帅大军战西北、平倭寇、灭奢安,她突然又充满了力量。就仿佛朱寅已经成为她的力量源泉一般。
郑国望拿到兵权,又老实不客气的说道:
“娘娘,殿下,臣此次出征,要带走家丁编练的屠虎营。清查不法寺院的金银,臣希望不入国库,而是直接缴入军中,充任军饷、赏赐、抚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