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庙,谁不是田连阡陌的大地主?寺庙总共占了两三千万亩田地,占了全国半成!少林寺有田二十万亩,僧兵一千二百人,还私藏铁甲、火铳!这是要造反么?”
“这些败类真是有病!”宁采薇也心生杀意,“他们要这么多银子干什么?挥霍不完的就窖藏起来,就这么不断敛财窖藏,又不流通,真是祸国殃民!”
“银子再多,不能成为达成目标的工具,有个屁用啊?钱必须要用!我听的厌蠢症都犯了!”
朱寅将已经睡着的女儿,轻轻放在火炉边的摇篮中,摇着摇篮道:
“要说还是满清鞑子的手段够狠。满清鞑子野蛮,人家可不惯着这些寺院老爷。清军下江南,抢了大报恩寺的金银充军饷。顺治、康麻子搞限牒令,还对寺院征收重税。康麻子搞寺田归公,大肆没收寺庙庄园,雍正还对僧人收取人头税。一点也不客气。”
“司法上,僧人犯法全部被满清官府治罪,一如百姓。”
“大明对他们好,大明要亡了,他们可有出一份力?”
“满清这一手虽然不是灭佛,可也算寺院大地主的劫难了,和那些士绅大地主一样,在满清的屠刀下,乖乖消财免灾。”
“到了太平天国,洪秀全更是下令拆毁所有庙宇,庙产全部充公。这明初修建的大报恩寺,也成了太平军的圣库,彻底消失。”
“这就是恶人还需恶人磨。”
“哼,满清和太平天国能干的事,我为何不能干?我怕成为佛史上的大魔王?怕他们骂我?”
“这些佛门权贵也不长记性。历史上有三武灭佛!还差第四次?好!那这第四次就让我来,凑齐四武灭佛!”
宁采薇蛾眉轻锁,“小老虎,是不是该缓一缓?我不懂历史上的三武灭佛,可南方这么多寺院,这么多信众,大规模的对寺院地主动手,可能会形成声势浩大的反对浪潮。”
“可是眼下,孝陵之变还没有过去多久,很多谋反官员血迹未干,要是再掀起灭佛运动,天下必然动荡不安。何况,一过年你和义父就要率大军出征…”
“我怕毛线。你也别怕。”朱寅笑道,“采薇,作为一个合格的君主,是不能太顾惜名声的。因为纸笔和话语权不在穷苦的底层手里。太爱惜名声,怕被骂,只能当宋仁宗和明孝宗,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全国僧尼有百万之众,是百姓供养他们衣食无忧、吃香喝辣。他们逍遥一天,百姓就悲苦一天。必须没收寺院聚敛之财,解放寺院奴役的人口,还俗大半僧尼,返利给百姓。事情总要做,骂名总是要担,迟干不如早干。”
“第一,要是现在不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动手,年后我就要离京,最快也要明年夏天回京。这半年时间,足够其他被吓到的寺院,转移金银财产!”
“第二,要不立刻动手,其他寺院害怕步大报恩寺后尘,一定会销毁罪证,清理手尾。等于是给时间让他们洗白自己。等到以后再动手,他们金银既已转移、罪证也已销毁,朝廷就师出无名,冤枉好人,只能激起更大的反抗,招来更大的骂名。”
“第三,大报恩寺是最高皇家寺院,江南释教之首。二百年下来,早就在江南编织起一张关系网络。它被抄没,就会逼的僧侣贵族集体倒向反对派,两大集团联合起来,我们的敌人就会更加强大。我们不想让他们联合,就要在他们联合之前,先铲除僧侣贵族集团,那就必须立即动手!”
“第四,僧侣贵族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还掌控很多信众的思想,天然具备组织性,其实是很危险的势力。历史上,僧侣叛乱可不是少数。北魏法庆之乱,差点灭亡元魏。宋朝贝州之乱,元末彭和尚起义,动员两百寺。正德年间武澄之乱…很多叛乱和起义,都和寺院有关。我们若不立刻动手,就是给时间让他们组织信徒,准备叛乱,这不是养虎为患?”
“到时义父在川西,我在云南,主力部队都走了,僧侣贵族一旦和豪族联合发动叛乱,席卷整个江南,再联络北朝,江南局势会有多危险?后院一旦起火,我和义父都可能在前线兵败,那就更不可收拾。”
“采薇,我这四个理由,够不够支持立刻动手灭佛?”
宁采薇再也没有丝毫犹豫,咬牙道:“小老虎,你是对的!的确应该立刻大规模的灭佛,除非连大报恩寺也一起放过,不然真不能拖。只说转移金银和销毁罪证这两个理由,就不能给他们时间!宜早不宜迟!”
王妃被说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