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入成都赋诗锦官城,见蜀王论辈存心

满清入关后接受明朝黄册,较真的满洲贵族研究之后发现,明朝的黄册完全没有参考价值。清廷不但发现了很多“活”两百多岁的人,还发现了“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竟是提前糊弄了。

张居正变法的内容之一,就是重新统计人口,找到大明人口数据的真实答案。然而,遭到了强大的阻力。

比丈量田亩更大的阻力!

有一股连张居正都难以对抗的力量,让他无法统计到真实的人口,最后不了了之。张居正也只能装糊涂,捏着鼻子认了糊弄他的假数据。

这个细思极恐的结果,足以让有识之士明白:朝廷早就失去了对基层的控制,大明在人口上其实就是晋朝的世族荫客制,财税上其实是元朝的包税制。

豪右食利阶层,不但要兼并土地、垄断产业,还要大肆控制人口,将自耕农、自由民变成自己的佃户、奴婢、佣工,吞噬国家的纳税、服役人口。

明初和晚明就是两个世界,好像不是一个朝代。明初是相对平均的原子化社会,到了晚明,早就是世家林立、豪右横行了。

比如江南大族,拥有数千、上万奴仆的豪绅数不胜数。这些奴仆虽然不纳税、不服役,可是没有人身自由,受到主家的剥削和控制。

荫户制迭加包税制,才是丧失数据管理、最后“穷死”的制度逻辑。

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明朝在上层改良了元朝的制度,但是在基层政治上,其实是继承了元朝的制度。

从基层政治的角度看,是“明承元制”。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明末,会爆发声势浩大的“江南奴变”,各大豪族的佃户、奴婢一起暴动,反抗主家,烧毁田契和奴契。参加暴动的奴仆多达数十万。

规模如此巨大的“奴变”,中国仅此一例。

最后,靠着南下的清军,才将奴变镇压。声势浩大的江南奴变,在清军和江南豪族的联合剿杀下失败了。

但是江南奴变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破坏。

不解决豪族侵占人口的痼疾,大明迟早会爆发大规模的奴变。

明朝这种体制还能维持两三百年,一是得益于汉家本族统治,天然有合法性。二是毕竟上层政治足够精细,大大抵消了基层政治粗疏实控带来的短命效应。

后来的满清总结了这个教训,利用满人的武力,基层政治比明朝有所改良,对基层的控制比明朝强很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短板,按理说国祚会比明朝长很多。但因为是异族统治,合法性缺失,所以还是两百多年,并不比明朝长。

朱寅想做的是,利用武力重新控制基层政治,从而执行有效的数字管理。加上不是异族统治,那么大明国祚就还能延续几百年。

那么,四川会不会是一个最好的试点?因为四川不是之前主动归附的省,是被他率军从叛军手中解救的地方。而且相对独立,汉夷杂居,科举士族的势力又相对薄弱,还有朱宣圻这个比较开明的贤王。

要不要从统计四川人口开始?

“还请太傅示下。”王继光的声音打断朱寅的思绪。

他发现,这位年轻的不像话的摄政太傅,看到册簿之后有些走神。

朱寅回过神来,温言说道:“王抚军,请你依旧担任四川巡抚,其他人原官留任,暂时一切如旧。诸位不要有所顾忌,都是为了朝廷,为了大明江山。”

王继光拱手道:“下官谢太傅。我等必一如既往,助太傅治理蜀地,为皇上分忧。想必太上皇,也知我等苦心,一笔写不出两个大明。”

双方彼此心中有数,一个愿意给台阶,一个愿意接台阶。

朱寅又高声说道:“王师迟来,成都父老受惊了,请诸位起身免礼,回城自便吧!诸位眷眷之情,吾已尽知!”

百姓们闻言,再次叩首而拜,这才回城散去。

王继光指着叛军大营所在,“太傅,奢崇明的大帐就在昭觉寺,昭觉寺是四川名寺,可惜被叛军所据,寺中僧人逃入城中避难。眼下光复,可否准许僧人回寺?”

朱寅知道他是受了僧人所请,也不想驳他脸面,点头道:“可。等到打扫完战场,寺中僧人明日即可回寺。”

但是朱寅对昭觉寺并没有好印象。今日纵横数里的战场都是城外良田。而这数千亩良田,都是昭觉寺所有。

这场仗,就是在昭觉寺的庄田上打的。其他地方还有昭觉寺的庄园,共有数万亩之多。战场之地,只是昭觉寺众多的庄园之一。

寺院要这么土地做什么?还是出家人么?隐藏了多少不入国家黄册的户口?

还让朱寅反感的是,昭觉寺乃是密宗寺庙,僧人是来自吐蕃的番僧。蜀地毗邻吐蕃地区,密宗也比较盛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后来张献忠占据四川,为了筹措军费对寺院举起屠刀,屠杀僧人三万余,毁寺四百余,客观上也清除了密宗。

嗯,若是在四川搜括户口,能不能先拿昭觉寺开刀?昭觉寺是寺院大地主,还是密宗大寺,荫隐的人口肯定不少。若是找到寺院的把柄,就能借题发挥,作为突破口。

众官员想不到,这位摄政太傅打算趁大胜之威捏软柿子,要在四川搜括户口、厘定黄册。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