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川古城早就不是城池,而是两百多年前的古城遗址。安州城建好之后,肃川城就荒废了,变成了废墟遗址。
肃川古城遗址的地势较高,就在肃川、清川江交叉河弯之处,东、北两个方向还是妙香山脉为屏,只有西边没有屏障,十分适合大军安营。所以倭寇大军才选择肃川古城安营立寨。
“义父,先生。”朱寅站起来,用虎牙化石指着沙盘上肃川古城遗址的位置,“这里是倭寇大营,王氏高丽时期,可是繁华的很,那时还没有安州城。”
“可是两百多年前,肃川古城却被遗弃了。高丽人又在距离仅七里的清川江河外,新建了一座城,便是如今的安州。”
朱寅就像是在讲故事,“义父和先生可知道,为何当年高丽人突然废弃肃川古城?”
“稚虎啊,你这是说书吗?”戚继光笑道,“别卖关子,直接说。”
朱寅继续道:“因为肃川古城经常发洪水。它在两条河的交叉河湾处,如果下雨时间太长,两条河合流之后的大水,就会淹没古城。每到汛期,城中水深三尺也是常事。”
这些信息,是虎牙提供的。
戚继光看着沙盘,沉吟道:“古城遗址的地势,高出安州城最少也有十丈啊。没道理古城都被淹没,而安州不被淹没。就算安州距离两河汇聚处比较远,也不应该。这是怎么回事?”
朱寅笑道:“义父明鉴,一下子就发现问题所在。安州地势虽低,可是安州在下游,大水淹没古城,再向安州蔓延时,会流入专门蓄水的安州渠,可灌溉百里良田。有了安州渠泄洪,安州就安全了,所以叫安州。”
戚继光听明白了,可还是很疑惑的说道:“不对啊。为何俺没有看见安州渠?能灌溉百里良田的水渠,规模必然不小,俺却没有发现啊。你这沙盘上,也是没有。”
徐渭接话道:“那是因为,安州渠也已经不存在了。安州渠如今的位置,就是我军驻扎的温泉驿!”
“百年前,安州渠淤积,开始慢慢消失。为了防止洪水淹没安州,高丽人就在古城遗址修建河坝,年年加固。眼下,这座河坝就在倭寇大营的范围。”
戚继光点头道:“等到洪水来了,倭寇想水淹我军,就会先连夜撤出古城,然后炸开河坝,大水会连古城、安州一起淹没。倭寇大军提前躲避洪水,只能移营到附近的妙香山谷。”
“那里距离古城很近,地方也够大,是倭寇唯一能躲避洪水的理想营地。除了那里,十几里内根本无处扎营。雨水天气行军困难,大军目标又太大,为了隐蔽,他们不可能走远,只能就近移营。”
戚继光的目光盯着妙香山的位置,喝了一口茶,伸手在妙香山一点。
“按照我们原来的计划,是通过安州城的地道,预先在妙香山谷埋伏重兵。等倭寇撤出坚固的古城大营,进入山谷,那就是我军绝佳的伏击之地。他们想淹我们,却只能淹没空无一人的城池和大营。而我军已经在妙香山守株待兔,等着他们自己进入陷阱。”
戚继光说到这里,眉头一皱,“可若是倭寇想的更多,他们想到了这一层呢?这春雨下个不停,半月内必然来汛。他们能想到水淹安州,就可能想到我们知道水淹之计,可能会将计就计。那么……”
朱夏笑道:“那么他们可能预先在妙香山埋伏。一明一暗的使用阴阳计。他们可以一边故意炸坝泄洪,一边使用空城计,主力提前在妙香山埋伏。”
“等到我军主力进入妙香山设伏,他们早就埋伏好了,我们反而成为被伏击的猎物。到时,他们占据绝对的地理优势,双方兵力差不多,我军骑兵又难以发挥,那就必败无疑了。”
徐渭抚须微笑:“所以我猜,倭寇只要有能人,迟早会想到这里,迟早会将计就计的使用空城计,大军埋伏在妙香山。”